文档详情

危重症患儿管饲喂养护理PPT课件.pptx

发布:2025-05-07约3.22千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危重症患儿管饲喂养护理主讲人:XXX2025.5

Part01管饲喂养概述Part02管饲喂养前护理Part03管饲喂养中护理Part04管饲喂养后护理目录CONTENTSPart05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管饲喂养概述01

”适应症包括昏迷、吞咽困难、早产儿、严重疾病导致进食困难等,禁忌症为胃肠道功能衰竭、严重腹胀、消化道出血等。

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如病情严重程度、胃肠道功能状态等,综合评估是否适合管饲喂养,避免盲目使用。管饲喂养是通过导管将营养物质直接输送到胃肠道的一种喂养方式,适用于无法经口进食的危重症患儿,确保营养供给。

此方法可绕过口腔和食管,直接将营养液输送到胃或小肠,减少消化道并发症,维持患儿营养状态。定义与基本原理适应症与禁忌症管饲喂养定义与适应症

01鼻胃管喂养操作相对简单,适用于短期喂养患儿,可快速建立喂养通道,满足营养需求。

但长期使用易引起鼻腔黏膜损伤、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需密切观察患儿反应,及时处理。鼻胃管喂养02鼻肠管喂养可将营养液直接输送到小肠,减少胃食管反流和误吸风险,适用于胃肠道功能紊乱、易反流患儿。

置管技术要求较高,需专业医护人员操作,且患儿耐受性较差,需加强护理干预。鼻肠管喂养03胃造瘘适用于长期依赖管饲喂养患儿,可避免反复鼻胃管置管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空肠造瘘适用于胃肠道功能严重受损、胃排空障碍患儿,可直接将营养液输送到小肠,保证营养吸收。胃造瘘及空肠造瘘喂养管饲喂养方式选择

管饲喂养前护理02

评估患儿体重、身高、皮下脂肪厚度、肌肉量等指标,了解营养状况,为制定喂养计划提供依据。

结合血清蛋白、血红蛋白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患儿是否存在营养不良及程度。观察患儿有无腹胀、腹泻、呕吐、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判断胃肠道功能状态。

通过腹部听诊、触诊等检查,了解胃肠道蠕动情况,为选择合适的管饲喂养方式提供参考。检查患儿鼻腔、口腔、咽喉部黏膜情况,有无红肿、破损、感染等,选择合适的置管途径。

对于造瘘患儿,观察造瘘口周围皮肤情况,有无红肿、渗液、感染等,及时处理异常情况。营养状况评估胃肠道功能评估置管部位评估患儿评估

管饲工具准备根据患儿年龄、病情选择合适型号的鼻胃管、鼻肠管或造瘘管,确保管路通畅、不易堵塞。

准备喂养器、注射器、营养液输注泵等喂养工具,定期检查其性能,保证正常使用。其他用物准备准备生理盐水、棉签、纱布、胶布等消毒用品,用于管路冲洗、皮肤护理等。

准备吸引器、吸痰管等急救设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呕吐、误吸等紧急情况。营养液准备根据患儿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营养液,如早产儿配方奶、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

营养液需现配现用,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污染,确保患儿安全。用物准备

管饲喂养中护理03

可选择间歇性输注或连续输注,间歇性输注适用于胃肠道功能较好的患儿,每次输注量不宜过多,避免胃肠道负担过重。

连续输注适用于胃肠道功能较差、易反流患儿,输注速度需根据患儿耐受性逐渐调整,保证营养液均匀输注。输注方式选择初始输注速度宜慢,观察患儿反应,逐渐增加速度,避免过快输注引起胃肠道不适。

营养液温度应控制在37℃左右,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患儿胃肠道,影响消化吸收。输注速度与温度控制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有无呛咳、呕吐、腹胀等不适症状。

观察营养液输注是否通畅,有无外渗、堵塞等情况,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喂养顺利进行。输注过程观察营养液输注

鼻胃管、鼻肠管需妥善固定,避免患儿活动导致管路移位、脱出,可使用胶布、固定器等固定工具。

造瘘管需固定在皮肤上,防止牵拉、扭转,定期检查固定装置是否松动,及时调整。管路固定每次输注营养液前后需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路,防止营养液残留堵塞管路。

冲洗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过猛导致患儿不适,确保管路通畅。管路冲洗定期更换管路,鼻胃管、鼻肠管一般每周更换一次,造瘘管根据产品说明书定期更换。

更换管路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感染,同时观察患儿有无不适反应。管路维护管路护理

对于出现胃食管反流患儿,可抬高床头30°-45°,减少反流发生。

调整喂养方式,如采用鼻肠管喂养或增加喂养间隔时间,减轻胃肠道负担。胃食管反流处理观察腹泻次数、性状、量等,分析原因,如营养液不耐受、肠道感染等。

根据原因调整营养液配方或暂停喂养,给予相应治疗,同时加强臀部皮肤护理,防止红臀。腹泻处理鼓励患儿多活动,增加腹部按摩次数,促进肠道蠕动。

调整营养液配方,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必要时给予缓泻剂,缓解便秘症状。便秘处理胃肠道反应处理

管饲喂养后护理04

管饲喂养后继续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确保患儿生命体征平稳。

若出现异常情况,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及时查找原因,给予相应处理。”观察患儿体重增长情况,评估营养摄入是否充足。

观察患儿皮肤弹性、色泽等,判断营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