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pptx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0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如何理解一体两翼、一化三改和社会主义改造所带来的深刻变革?2.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问题导入
项目导航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一部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领导地位绝对优势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但作为可以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历史背景和原因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从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与此同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经过三年的时间,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2年9月,毛泽东在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1953年7月15日,中国第一座汽车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吉林省长春市奠基,中国汽车工业从此起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案例阅读点击跳过情景
1953年6月,毛泽东签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并亲自为汽车厂奠基题词,建设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从此被列入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案例阅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披红戴花驶下装配线。从此,一汽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案例阅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
从1956年开始,解放牌卡车源源不断地从长春开往祖国各地,而“解放”这个由毛泽东主席亲自命名的品牌也从此开启了中国汽车制造的历史航程。案例阅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世界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中,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转变思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指导下,党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再次适时制定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理论依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过渡时期理论,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行动指南。
第二部分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积极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