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书:教育强国视域下我国教师文化民族性研究.docx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教育强国视域下我国教师文化民族性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一)研究现状
教师文化分类的多样性研究学者根据不同标准将教师文化分为学术为本、学校为本、学科为本等类型,还按发展方向和结构层次划分,表明教师文化存在方式和范围广泛。例如,有学者将教师文化分为个人主义文化、派别主义文化、自然协作文化和人为协作文化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表现形式。
教师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传统教师文化存在个人主义、派别主义等问题,新课程背景下也有课程意识滞后等问题,影响因素包括历史沉积、职业特性、学校管理等。例如,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之间沟通与合作难以进行,滋生了个人主义文化。同时,不规范、不科学的管理也会给教师带来心理压力,阻碍教师职业文化的发展。
教师文化的变革研究学者提出教师文化应从个人主义走向合作文化,从适应型走向创生型,或发展为前喻型教师文化。如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文化需要由“适应”到“创生”,构建具有批判意识、反思品格和创新精神的先进教师文化。同时,教师教育场域中后喻文化开始兴起,青年教师更倾向于通过多种传播渠道主动获取知识,这也推动了教师文化的变革。
(二)选题意义
适应教育强国建设需求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研究教师文化民族性有助于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教育强国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来源是师范教育。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师范教育使命,依据人工智能、大数据时代的特征重塑教师培养体系。
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与中东部地区存在差距,教育也长期处于低质量、低水平状态。为加快边境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实施了一系列优惠倾斜政策,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如教师队伍数量短缺、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差、待遇偏低等。
(三)研究价值
理论价值丰富教师文化研究内容,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持。目前对教师文化的研究内容丰富多样,但以教师教育文化生态为视角的研究尚未出现。通过借鉴不同学科的文化生态概念,结合教师教育体系的变化,认识教师教育文化生态的科学定义,有助于丰富教师文化研究内容,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实践价值指导教师文化建设,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在实践中,通过激发教师的文化自觉,在对话合作中寻求理解,在积极反思中开展批判,在自主自觉中进行学习,在教育研究中开拓创新,可以实现教师文化的变革与重构。同时,强化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质量,调整教师招聘配置标准,缓解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教师的编制数量压力,解决教师流动性大的问题,对于提高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质量、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影响。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一)研究目标
深入了解我国教师文化民族性的现状和特点。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的教师进行调研,分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传承与创新情况,了解教师文化民族性在当前教育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包括教师对民族价值观的理解与践行、在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元素的方式、与学生和家长在民族文化交流方面的互动等,从而全面把握我国教师文化民族性的现状和特点。
探索教育强国视域下教师文化民族性的发展路径。结合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研究如何在教师培训、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强化教师文化民族性。例如,在教师培训中增加民族文化专题课程,提高教师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在课程设置中合理融入民族文化内容,引导教师更好地将民族文化传授给学生;通过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鼓励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民族文化教育的质量。
为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和教育质量提供建议。基于对教师文化民族性的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质量。如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在教育教学中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民族文化素养,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研究内容
教师文化民族性的内涵与表现
分析教师文化民族性的概念、特征和具体表现形式。教师文化民族性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传承与创新意识。其特征包括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地位、民族文化元素在教学中的融合、对民族传统教育理念的继承与发展等。具体表现形式有在教学中运用民族语言、讲述民族故事、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等,通过民族节日、民族服饰等载体展示民族文化,以及在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上体现民族特色。
探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文化民族性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