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测”助力《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教学.doc
“形成性评测”助力《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教学
〔摘要〕“形成性评测”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具有显著作用。本文以小学科学课程中的《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为例,探讨了如何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形成性评测”指标,以及如何应用“形成性评测”来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改进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形成性评测”;教学实践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如何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形成性评测”开始走进科学课堂,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形成性评测”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系统地获取、分析学习信息,并进行及时反馈和积极调整的一种评测方式。“形成性评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评估方法,能够持续、动态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师及时反馈和指导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呼吸与消化”单元的《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一课为例,探讨基于“形成性评测”的科学课堂教学实践。
一、“形成性评测”指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依据,是“形成性评测”指标制定的重要指南,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教学改进功能。它可以帮助我们尊重并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进展,发现并改正错误,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具有主导教学的作用。《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是生命科学领域的课程内容,针对身体内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无法直接观测到、学生难以理解的实际,本课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和它们的功能;探究食物在身体的各个消化器官中如何被消化吸收的;明白良好的饮食习惯对保持身体消化器官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健康生活的意识。通过制定出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形成性评测”有了明确的评判标准。学生在理解或掌握某个知识点出现困难时,“形成性评测”提供了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地方已经做得很好,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和理解这一课程。这种及时的反馈和调整,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非常重要。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对消化系统各个器官及功能的认识与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或者解释方式。此外,通过小测验或者问答等测评形式来查看学生是否了解食物如何在体内“旅行”并被消化吸收转化为能量的,主导教学活动。
可见制定教学目标是影响“形成性评测”的关键环节。只有制定了清晰和具体的教学目标,才能使“形成性评测”有所依据,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二、应用“形成性评测”助力科学教学
要想真正有效地运用“形成性评测”,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每一名学生的个体化教育,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下面我将结合《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的课堂教学,从课前准备、导入、探究、游戏、拓展、课后作业六个环节展开“形成性评测”在科学教学上的运用。
一是课前短测问诊把脉。主要方式是开展问卷调查,目的是通过问卷反馈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进而调整教学方向,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为了了解学生对消化系统知识掌握的动态,笔者开发了一套针对消化器官结构与功能的问卷。问卷对象是本人任教四年级的三个班,共计165人。教师通过课前短测,了解了学生的许多前概念,发现学生对胃的消化功能认知不足,经过对三个班级的调查反馈分析,发现有多达53%的学生不清楚胃具体的消化功能。开展对消化器官小肠与大肠功能课前调查,三个班有32%的学生对两个消化器官存在认知模糊,甚至混淆不清。通过课前的问卷调查,在了解和掌握这些情况后,我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采取阅读消化道景点明信片和观看动画视频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自主学习,收集信息,突破教学瓶颈。
二是导入环节评测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的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已有知识。授课伊始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我们平时吃下去的食物究竟去了哪里?”通过学生的回答,发现消化器官作为“人体暗箱”隐藏在身体内部,不易被观察到,学生对这些器官及其主要功能在认知上普遍存在偏差。他们不清楚这些器官是如何具体“工作”的,更不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学生讨论问题不是很积极,进入上课的状态不是很理想。在第二次磨课时,我改变教学策略采用“虹猫吃西瓜”动画导入,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辅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奠定了基础。这不仅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前置知识,还为后续教学提供了依据。通过这种形式的互动,教师能够及时获得反馈,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
三是探索环节评测加强探究深度。在教学的探索环节,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实验、科学游戏比赛等教学方式进行“形成性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