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膜下滴灌栽培技术规范》编制说明(报批稿).pdf
《甘薯膜下滴灌栽培技术规范》
(报批稿)编制说明
起草单位: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起草时间:2025年2月25日
《甘薯膜下滴灌栽培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
一、工作概况
(一)任务来源
榆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4年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
项目的通知》(榆市监函〔2024〕226号)将《甘薯膜下滴灌栽培技
术规范》项目列入2024年度榆林市地方标准制定计划。
所申请的《甘薯膜下滴灌栽培技术规范》项目编号YUL8-2024,
符合榆林市《“十四五”建设陕西现代农业先行区发展规划》的要求。
(二)制定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甘薯是榆林的传统优势产业,受到城乡居民追求健康饮食的影
响,近年来榆林全市甘薯种植效益持续增加,种植面积也逐步扩大,
到2023年已达到15万亩,特别是榆阳、横山、绥德等县区规模化种
植面积增加,亩产值达到6000元以上,已成为全市实现乡村振兴战
略的特色产业之一。甘薯是地下块根类作物,块根含水量75%以上,
所以生育期间需水较多,但榆林属水资源缺乏区,通过膜下滴灌栽培
技术既可使得全市甘薯产量和品质得到提高,也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1.本项目建设是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的必要措施。甘薯
生物产量高,在满足其水肥供应时亩产可达到万斤以上,因此,在水
1
肥条件好的地区,对甘薯的水肥投入较大。比如在榆林市横山区的甘
薯标准化生产基地,需为甘薯灌溉5-6次,加上榆林北部地区土壤多
为沙灌土,保水保肥性差,有水肥浪费现象。滴灌是公认最节水的灌
溉措施,用水量是传统喷灌的1/2,是大水漫灌的1/4,加上地膜覆
盖技术,节水效果更好,是榆林等缺水地区首推的技术。因此,制定
本标准,在榆林市推广甘薯膜下滴灌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高甘薯的
水肥利用率,达到控水减肥的目的,从而遏制农业面源污染扩大。
2.本项目建设是促进榆林市农业节本增效的有效选择。甘薯具有
耐旱、耐瘠薄的特点,适应范围广,增产空间大。与其他主粮作物相
比,甘薯是用“最少的耕地、最短的时间、在最恶劣的环境下,解决
最重要的吃饭问题”。在西部贫困地区,甘薯既是当地农民解决温饱
的主要产品,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作物。但是由于机械化程度低、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使得甘薯生产成本高于当地其它粮食作
物。膜下滴灌技术具有明显的节水、节肥、节药、节劳特点,据试验
可节水50%、节肥15%、节药10%、节劳45%。所以,通过该项目的实
施,施用节水灌溉技术和全程机械化技术,可以改善甘薯生产中的水、
肥、劳动力的投入,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达到农业节本增效的目的。
3.本项目建设是促进榆林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甘薯是榆
林市城乡居民常用的食品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困难时期,作为
“两杂两薯”之一的甘薯为榆林人民度过饥荒立下了“汗马功劳”。
到2023年,榆林全市甘薯面积达到15万亩左右。由于无霜期较短,
榆林甘薯多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多为单作,也与芝麻、大豆、小杂粮
2
及果树等作物间套作。生产中,甘薯一般与玉米、大豆、小杂粮、蔬
菜等作物进行年际间轮作。所以,大力发展甘薯产业,对于榆林市调
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有积极的意义。
(三)主导单位及协作单位
主导单位: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协作单位:榆林郝哥薯业有限公司、榆林市榆阳区现代农业产业
园区管理委员会、榆林市榆阳区园艺技术推广站、榆林市横山区农业
技术推广中心
(四)主要工作过程
为了更好的服务榆林市甘薯产业,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022
年2月决定成立标准编写小组,负责标准编制和组织申报工作。经过
外出考察,技术调研,确定标准的研究方向为甘薯膜下滴灌栽培技术
规范。标准编写小组制定了标准编制工作计划、编写大纲,明确任务
分工及各阶段进度时间。同时,认真学习了GB/T1.1-2020《标准化
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
20001.5-2017《标准编写规则第5部分:规范标准》,GB-T
20001.6-2017《标准编写规则第6部分:规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