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高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docx
地方应用型高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苏美蓉杨立辉党曦
[摘要]新时代国家高质量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激增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以资源与环境这一较新的专业以及东莞理工学院这一较年轻的地方应用型高校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例,首先梳理现存问题,随后以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目标,提出了基于“问题导向—系统思考—实践应用—能力提升”(problem-thinking-practice-improvement,PTPI)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该模式旨在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效果检验”为逻辑指引,从培养目标、课程建设、专业实践、质量评价等环节多方改革,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善于思辨、勇于实践、敢于突破的综合能力,培养其专业使命感。该模式可为其他地方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PTPI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基于PTPI的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2020JGXM109);2019年度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計划项目“协同创新背景下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分析”(2019JGXM95)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25-0180-05[收稿日期]2022-12-27
专业学位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学位类型[1]。自1991年我国专业学位正式设置以来,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演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日益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养高水平、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1-2]。在《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的指引下,各高校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行积极的探索,培养模式已经历从套用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到构建应用导向的多元主体参与培养模式的变迁[2-5]。虽然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国家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增速以及国外培养体系的完善程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6],仍需进一步探索有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尤其是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使命的地方高校,为满足新时代国家高质量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需做出更加深刻的探索。本文针对较新的资源与环境专业,以应用型高校——东莞理工学院为例,进行硕士专业学位(以下简称专硕)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当前资源与环境专硕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由于专硕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不长,尤其资源与环境专业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于2018年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进行调整后新设的专业,其培养实践时间更短,在研究生培养上难免存在一些问题[7]。
(一)培养模式固化,课程设置不完善
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各高校会对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加以区别,但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得不到位,尤其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限制,使得二者的培养模式区分度不高。在课程学习环节,有的高校仅以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学分稍高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来区分;而在课程学习内容上,有的高校专业课设置不合理,且专业课与专业实践目标的结合性较弱。例如,部分高校资源与环境专硕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内容仍以理论学习为主,对工程实践问题的重视程度不高以及对实操课的课时要求不足,难以满足专硕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际需求。
(二)教学与考核方式较传统,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
研究生教育阶段应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深入思考问题、创新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但目前的教学和考核方式支撑力不够。首先,研究生授课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间、学生间讨论较少,学生实践较少,不利于学生发现和分析问题,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较差。其次,课程考核形式尚需完善,虽然课堂参与和实践成绩的比例已有所提高,但仍以期末考试成绩或论文评分为主,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此外,对于毕业论文的形式设置较单一,例如,东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早期版本中限定了学生只能以毕业论文的形式申请毕业答辩。
(三)专业实践落实不到位,研究生缺乏实践经验
专硕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适应岗位需求的专业型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在培养过程中需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以及职业能力。虽然很多高校已明确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进行一定时长的实践,并与相关企业签订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但企业和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理解和相关诉求不一致,以及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经费投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