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伊川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岗笔试题带答案.docx
2024年河南省伊川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岗笔试题带答案
教育基础知识
1.教育史上,“产婆术”的提出者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夸美纽斯
答案:A
解析: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这种问答法亦称“产婆术”。他通过对话不断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其代表作是《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著有《大教学论》。
2.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许慎
D.朱熹
答案:B
解析:“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了许多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育”进行了解释;朱熹是南宋理学家,对教育理论有重要贡献。
3.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表明教育具有()
A.依赖性
B.继承性
C.相对独立性
D.历史性
答案:C
解析: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以及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依赖性并非教育的特点;继承性强调教育对以往教育的继承;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
4.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力
B.文化
C.政治经济制度
D.科学技术
答案:C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为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以及教育目的。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等;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等;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等。
5.个体身心发展的()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A
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阶段性要求教育要适应不同阶段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因材施教。
6.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答案:A
解析: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前提和支持,为其他各育提供知识基础和智力支持;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素质教育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应试教育
D.著名学者的学说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著名学者的学说可能对教育目的有一定影响,但不是理论基础。
8.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A.传授知识
B.开发智力
C.教书育人
D.为人师表
答案:C
解析: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即传授知识和培养品德。传授知识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但不全面;开发智力是教育的一个目标;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9.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A.授受关系
B.相互促进关系
C.民主平等关系
D.师道尊严关系
答案:C
解析: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学上是授受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师道尊严强调教师的权威,不符合现代师生关系的要求。
10.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
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实施
C.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D.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
答案:A
解析: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主要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
1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
A.有差异性的认识
B.有个性的认识
C.有领导的认识
D.有基本的认识
答案:C
解析: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有领导的认识。有领导的认识是指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