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海南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2+中国古代经济史+课件.pptx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古代农业经济
时期
历代中央政府促进
农业发展的措施
生产工具
远古
元谋人能够制作工具;北京人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还会制造骨器、角器等生产工具
时期
农作物和农业技术
水利的兴修
远古
原始农业出现,南方地区栽培稻,北方地区栽培粟和黍。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粟。由刀耕火种到用骨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大禹治水
时期
历代中央政府促进
农业发展的措施
生产工具
农作物和农业技术
水利的兴修
春秋
战国
春秋:齐国管仲改革;晋国晋文公改革,发展生产
战国:秦国商鞅变法,鼓励耕织,生产粮帛多者,可免除徭役
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
深耕细作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这是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时期
历代中央政府促进
农业发展的措施
生产工具
农作物和农业技术
水利的兴修
秦汉
西汉: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吸取秦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奖励耕作、发展农业生产,出现“文景之治”;汉武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视兴修水利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从西域传入中原
秦朝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汉武帝治理黄河,组织开挖水渠
时期
历代中央政府促进
农业发展的措施
生产工具
农作物和农业技术
水利的兴修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曹魏重视农业生
产,兴修水利;魏建国后,统治者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
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如水稻由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江南地区普遍实行麦稻兼作;五岭以南种植双季稻;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
时期
历代中央政府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
隋唐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出现“贞观
之治”;
武则天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进一步增强,史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
元,治宏贞观”;唐玄宗统治前期,重视农业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时期
生产工具
农作物和农业技术
水利的兴修
隋唐
唐朝前期发明了曲辕犁和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巩固隋王朝的统治;唐朝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时期
历代中央政府促进
农业发展的措施
生产工具
农作物和农业技术
水利的兴修
五代十国辽宋
夏金元
北宋: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南方推广种植,推动了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在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
位,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产茶的州县比以往有所增加。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时期
历代中央政府促进
农业发展的措施
生产工具
农作物和农业技术
水利的兴修
明清
明朝引进玉米、甘
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烟草等作
物;清初鼓励农桑,兴修水利,推广棉花等作物种植。清朝前期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康乾盛世”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提高粮食产量;经济作物种植有了较大发
展,品种增多;“湖广熟,天下足”
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修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二、古代手工业经济
时期
发展(表现)
远古
河姆渡人制作陶器、象牙雕刻,使用天然漆;半坡人制作彩陶,从事简单的纺织、制衣
夏商周
商周时期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商代后期,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
致,能铸造出大型器物,如司母戊鼎
三国两晋南北朝
南方的手工业有了快速的进步。在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发展
时期
发展(表现)
唐朝
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工艺水平最高,如蜀锦;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如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三
彩。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定窑、汝窑等地的瓷器别致,景德镇成为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制瓷业中心。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居世界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最早的船坞;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设计科学,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时期
发展(表现)
明清
明: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一批棉纺织业基地,苏州成为丝织业的中心;景德镇成为制瓷业的中心
清: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