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0-2023历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x

发布:2025-05-07约1.04万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0-2023历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

第1卷

一.参考题库(共25题)

1.今(明朝)贡舶与市舶一事也,凡外夷贡者,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他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矣。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明朝禁止对外贸易

B.政府特许与进贡国家有限贸易

C.禁止官商对外贸易

D.希望外夷向天朝上国朝觐纳贡

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从“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可知,进贡国家可以进行有限贸易,所以,明朝没有完全禁止对外贸易,排除A和C。材料阐述了中外贸易事宜,不单纯是朝觐纳贡问题,排除D。答案为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主旨。尤其注意把选项和题干主旨密切结合。

2.“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一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A.书法

B.绘画

C.戏曲

D.杂技

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从““三五步走遍天下”可知是在运动中,书法和绘画是静态艺术,排除A和C。“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等描述可知这种艺术极具夸张,这与杂技不符,很明显是在演戏,答案为C。

考点:古代中国文化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准确把握题干描述的这种艺术的特点。

3.相较于基督教与佛教,儒家在中国既无教堂也无庙宇,但两千年来,其学说不仅居中国学术思想的正统地位,而且深入基层,成为维系世道人心的社会规范,其主要原因是

A.受到古代帝王的尊崇与提倡

B.普设孔庙,官方定期祭孔

C.儒家经典是历代选官的依据

D.戏剧将忠孝观念普及于民

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题干阐述了儒家学说在中国两千多年居于正统地位的现象,要求选择其主要原因,C项不符合唐代情况,D项所述题干没有涉及,A和B都是儒家学说居于正统地位的原因,但B项也是其表现,两项比较,更主要的是古代帝王的极力提倡,答案为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解题关键是先结合史实排除错误选项,再从A和B中选出最优项。

4.有学者说:这种生产结构“虽然脆弱……但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再生……古人所说,‘乱’而后‘治’,其中一个缘由,便是这种……生产结构在起作用。”这反映了“这种生产结构”的特点是

A.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B.男耕女织分工合作经营

C.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D.以重农抑商为主要政策

参考答案:A试题分析:首先排除C和D,C项不是特点,D项阐述的是古代封建政府的传统经济政策,同样不是题干所述生产结构的特点。A和B都是这种生产结构的特点,但联系题干材料,主要是在说明它“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再生”,这是因为它是小农个体经营,规模小,容易再生,而B和题干没有关系,答案为A。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点评:此题难度很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主旨。尤其注意把选项和题干主旨密切结合。

5.太学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汉武帝时期,规模非常有限,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50名博士弟子。但到了东汉中期(126年),太学规模扩大,太学生增至三万多人。导致这种变化的客观条件之一是

A.国力增长,政治经济空前繁荣

B.察举制的实施行之有效

C.全国行政机构设置发生了变化

D.造纸术的改进

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题干阐述了古代中国官学——太学在学人数由少至多的历史现象,注意题眼要求选择这种变化的客观条件,题干关键信息是:“东汉中期”“客观条件”,A不符合东汉中期;B在汉武帝时期已实行;C东汉中期全国的行政机构没有发生较大变化;D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客观上促进了儒学教育的发展,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解题关键是要抓住题干重要信息,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