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微行动”实现“教—学—评—研”一体化.doc
以“三微行动”实现“教—学—评—研”一体化
〔摘要〕随着2022年新一轮课改行动的启动,学科教研转型提质势在必行。基于海岛小学科学学科教研现状,尝试通过开展“现场微改课”“单元微作业”“微项目测评”构成的“三微行动”,探寻“教—学—评—研”一体化的实践路径,促进科学学科教研再生长和师生科学素养再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评—研”一体化;“三微行动”
一、基于“教—学—评—研”一体化的科学课教研现状分析
(一)“教—学—评—研”一体化教研转型的现实问题
岱山县小学科学学科教研活动,多年来秉承“学为中心”的课改理念,推行县校两级教研活动。运用该教研模式增强了教研活动的规范性和操作性,但也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具体实践中面临着不少问题:教研内容侧重学科本位知识,缺乏对学科核心价值的关注,呈现碎片化的现象,不利于研究的持续跟进;教研方式侧重教学经验的移植,缺乏实践创新的引导;教研任务主要由骨干教师、教研组长来承担,造成普通教师缺乏深度参与的意识和能力,进而影响教研的实效。
(二)“教—学—评—研”一体化教研理念的实践意义
2022年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教—学—评”一体化研究,关注学生的真实表现和思维过程,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是新课标提出的课程实施理念,也是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而学科教师和教研员在规划学科教研工作时,缺乏系统思维,导致教研活动落点过多,零散独立,难以形成研究合力。从教研视角来看,我们需要把教、学、评、研四个要素形成一个整体,从理念上确立一个共同的教研目标:所教即所学,所学即所评,所评即所研,所研即所教,形成一个闭环,解决真实的教学问题。
二、以“三微行动”实现“教—学—评—研”一体化
基于我县小学科学教研现状的分析,直面学科教研存在的重学科知识轻核心价值、重教学研究轻评价研究、重经验传递轻实践创新的现实问题,若一味因循守旧,则难以突破瓶颈,教研转型势在必行。我们不断完善海岛小学科学“教—学—评—研”一体化实施路径(如图1),指向教研目标,探索实施路径与方法,创新开展“三微行动”,为教研转型注入活力,促进学科教研的再发展。
(一)主题式现场微改课,促进教师深度教研
现场改课是近年来教研活动的重要组织方式之一,卷入式的参与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参训教师的参与度。基于多次活动设计与实践的经验积累,笔者初步提炼了现场微改课的教研实施流程,具体如图2。
在具体实践时,还需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1.聚焦真问题以教促研
想达到深度教研的效果,只转变教研形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锚定真实的、亟须解决的教学关键问题,从教学疑难点、学生的学习堵点等细微处切入,确定有意义的研究主题,便于后续的实践与研究。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思维、如何设计与组织模型建构类课堂教学成为一线教师普遍的教学难点。笔者结合“基于探究要素的小学科学思维型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专题开展了指向模型建构的教学策略研讨,组织教师对《影子的四季变化》《八颗行星》等典型课例进行了现场改课。
2.进行微改课,以研促教
要做实现场微改课,不能只着眼于现场改课与试讲。要达到全员深度参与,需要在现场改课活动前,组织教师针对研究的问题或要素进行理论学习与集体备课。这样的过程更能促进现场改课中的再思考与交流。以《八颗行星》一课研究为例,本课核心目标是:学生通过科学建模初步建立太阳系模型,并能运用模型比较分析八颗行星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骨干教师领学模型建构的相关知识,再以教材组和创新组分别进行同课异构。通过课例的设计展示与现场改课,促进全体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进一步的思考,重点围绕“如何引导学生科学处理数据,学会科学建模的方法”这一教学难点进行改课,改课效果见下表。
3.提炼新策略,以教促学
经过主题式现场微改课活动,我们发现,现场改课这种教研模式能很好地促进一线教师创造性地思考,解决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而不是移植专家或资深教师的教学经验。以模型建构的《八颗行星》为例,通过本节课的深入探讨,教师共同提炼了模型建构类的教学策略:一是指导学生学会收集与处理关键信息与数据,这是科学建模的前提和基础;二是组织学生多次建模,在调整模型的过程中学会科学建模的方法;三是引导学生运用模型来解释或预测,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学习建模的意义等。以上几点策略促进了一线教师对模型建构类教学方法的深入思考,更加注重学生模型建构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指导,促进学生建模思维的发展。
(二)单元微作业资源库,促进常态学习评价
学习目标是否实现需要显性的学习证据来证明,设计单元微作业,可以有效补充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评价,全程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比较课前了解的学生前概念、学习误区与课中探究学习任务单和课堂练习,评价学生核心学习目标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