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天津市第一百中学、咸水沽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发布:2025-05-08约1.5万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共38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只有面对秋日的新疆大地,让视觉、味觉、嗅觉联动起来,才能品味出一场轰轰烈烈真正的金秋。

站在天山脚下,无论面对苍茫的原野,还是仰望高耸的雪山,都会生出许多感动来。雄壮和柔美、苍凉和热烈、干燥和潮润、沉寂和活泼,这些看似矛盾的景象,竟都能在这里和谐与共、相伴相生。沉寂的沙漠和汹涌的河流诞生于此,挺拔的雪峰和低洼的盆地驻足于此,干枯的荒野和茂盛的草原相伴于此,荒凉的碱滩和美丽的湖泊遥望于此。每一次对大地的遥望,都会惊诧于它的博大和丰饶,似乎没有什么奇迹是它做不到的。仿佛秋日,就是为了见证奇迹,才被安排得如此丰富多彩又。

在喀纳斯,秋日里,,岁月显露出应有的沉静与释然。水变得淡泊而清澈,不再是云雾缭绕;山有了多层表达,丰富而壮观。一层金黄,是疣枝桦和落叶松,将收藏一生的阳光,一片片释放出来。一层嫣红,是山杨、红杉和枫树,那色彩,既有火烧云的奔放,又有火山岩的炽烈。一层苍翠,是云杉、冷杉主导的基调,让整座山,保持着的样子。远远望去,错落有致的林木,整齐排列,不同色系组成不同的声部,每一支都在纵情歌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徒然妙不可言返璞归真鹤发童颜

B.陡然妙不可言铅华洗尽青春永驻

C.陡然惟妙惟肖返璞归真鹤发童颜

D.徒然惟妙惟肖铅华洗尽青春永驻

2.下列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只有面对秋日的新疆大地,让视觉、味觉、嗅觉联动起来,才能真正品味出一场轰轰烈烈的金秋。

B.只有秋日的新疆大地,让视觉、味觉、嗅觉联动起来,才能真正品味出一场轰轰烈烈的金秋。

C.面对秋日的新疆大地,只有让视觉、味觉、嗅觉联动起来,才能真正品味出一场轰轰烈烈的金秋。

D.秋日的新疆大地,只有让视觉、味觉、嗅觉联动起来,才能真正品味出一场轰轰烈烈的金秋。

3.下面各项中适合作为本选段标题的一项是()

A.远山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B.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C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D.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二、(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百年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成果丰硕,而整体框架和研究思路都师法鲁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重写文学史”俨然成为文学研究的新风向。受此影响,研究者萌生了“重写小说史”、走出“鲁迅时代”的想法。回顾鲁迅的古代小说研究,不难发现学术来源的多样性。一方面,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继承了明、清两代学术遗产。另一方面,鲁迅小说史植根于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的时代背景,深受西方文学理论影响。时代的浪潮褪去,后来者便能发现,有待商榷之处不少。

同时,“重写小说史”绝非一时心血来潮,它是学术演进的必然要求。新文献、新材料的不断发现、整理,也使“重写小说史”成为可能。文学、文本研究的深入、细化,使“重写小说史”变得可行。新范式、跨学科研究的引入、交融,使“重写小说史”更具有价值。以上三条路径,值得研究者深入思考。

首先是新文献、新材料的发现、整理。文献之“新”,实有两层含义:一是发现新文献,包括新的小说作品、未见收录的新版本、新的小说史料,弥补了小说史写作中缺失的环节;二是对旧文献的新解读。小说史的更新,更需要从已有文献中寻觅新意。这便要求研究者抱持问题意识,沉潜于文本之中。如鲁迅、胡适认为《西游记》的主题系“游戏之作”。因鲁迅、胡适巨人般的存在,“游戏之作”的观点很快成为定论。明清两代“证道之书”的观点遭到摒弃,后又被“农民起义”“反抗封建”取代。直到近代,学界才重新审视“证道之书”的合理性。学者仔细爬梳文本,发现了许多能够支持“证道之书”的论据。

其次,文学研究的深入,使“重写小说史”具有可行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思想解放为小说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很多既往研究忽视的、不被视为“问题”的问题,受到瞩目。文学观的迭代,是“重写小说史”的前提。中国传统学术体系中的“小说”属于子部,虽不乏情节婉转、叙述曲折的作品,但总体而言仍与西方叙事小说不同。因此,以叙事手法成熟与否来衡量古代小说文学性高下,本是强人所难。何况,经典叙事学研究也未必完全适用于古代小说领域。

最后,跨学科研究为“重写小说史”开辟了新的道路。从学术传统看,古代小说研究应属于历史研究(最广义上)的一部分。然而,史学研究通常只是将小说视为考察典章制度、社会文化、物质生活、宗教活动的材料,或对小说加以史源学的检讨,极少将古代小说视为兼具文史意义的复合文献。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