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分析B》课件.ppt
宏观经济分析B欢迎参加《宏观经济分析B》高级课程。本课程作为经济学院2025学年第二学期的核心课程,旨在深入探讨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应用。通过系统学习宏观经济的核心概念、分析框架和政策工具,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宏观经济分析思维。本课程将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既关注经典宏观经济理论,也深入探讨中国经济实践中的典型问题。希望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掌握扎实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为未来的学术研究或政策分析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课程概述课程目标与学习成果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能够运用相关模型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培养宏观经济政策评估能力和实证研究技能,为高级经济研究打下基础。教材与参考资料主教材:《高级宏观经济学》(第四版),辅助阅读:《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以及国际期刊最新研究论文,课程网站将定期更新推荐阅读材料。评分标准与考核方式平时作业(20%)、课堂讨论(10%)、期中考试(30%)、研究论文(40%)。研究论文要求运用课程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宏观经济问题,字数6000字以上。16周教学安排课程分为十个主要单元,每个单元约1-2周,包括基础理论、经济统计、增长理论、经济波动、消费投资、货币金融、通胀失业、财政政策、开放经济和前沿话题。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学基础主要宏观经济流派理论体系与政策主张宏观经济学的演进历程理论发展与历史事件基本概念与研究方法核心术语与分析工具宏观经济学基础部分将帮助学生建立对宏观经济分析的整体认识。我们将首先介绍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包括国民收入、就业、通胀等基本指标的含义及相互关系。随后,通过梳理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不同时期经济思想的演变及其背后的经济现实。最后,我们将分析主要宏观经济流派的理论体系与政策主张,为后续各专题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研究一国经济总量的变化规律,分析影响长期增长的因素,包括总产出、人均收入水平变动及其决定机制,探索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与可持续性。就业与失业分析劳动力市场状况,研究失业率波动原因及对策,探讨不同类型失业的形成机制,以及充分就业与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的实现路径。通货膨胀与物价稳定研究物价总水平变动规律,分析通胀成因及影响,探讨通胀与其他宏观变量的关系,以及价格稳定对经济运行的重要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探讨政府和中央银行如何通过政策工具调控经济,研究财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政策效果及其局限性,评估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及其调控机制。通过对上述四个核心研究对象的深入分析,我们能够把握宏观经济的脉动,理解经济波动的内在规律,并为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古典经济学派(1776-1936)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为代表,强调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和长期自我调节机制,主张自由放任政策。凯恩斯革命(1936-1970)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重点研究总需求与短期经济波动,强调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影响了战后西方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主义与理性预期(1970-1990)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和卢卡斯的理性预期革命对凯恩斯主义提出挑战,强调货币中性和市场自我调节能力,推动了微观基础的重建。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综合(1990至今)融合不同学派观点,重视价格粘性与市场不完全性,发展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同时加强了实证研究与政策应用。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反映了对经济复杂性认识的不断深化。每一次理论变革往往与重大经济事件相关,如大萧条催生凯恩斯革命,滞胀危机促进了货币主义兴起。这一历程体现了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的互动关系,也说明了宏观经济认识的不断完善过程。
主要宏观经济学流派古典经济学派核心理念:市场出清与自我调节价格和工资灵活调整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长期中性货币观政府最小干预原则凯恩斯学派核心理念:需求管理与政府干预价格和工资刚性存在有效需求不足问题货币非中性与流动性陷阱财政政策乘数效应货币主义核心理念: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货币数量论的现代表述通胀本质是货币现象自然失业率理论货币规则而非相机抉择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核心理念:微观基础与理性预期理性预期假说卢卡斯批判与政策无效性实际商业周期理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不同宏观经济学流派的争论本质上反映了对市场机制有效性的不同认识。这些理论分歧对政策选择产生深远影响,也推动了宏观经济理论的不断完善。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吸收各派观点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微观基础、预期形成和市场不完全性,形成了更加综合的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学基本分析框架宏观经济学发展了多种分析框架来解释经济运行机制。IS-LM模型分析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相互作用,展示了总需求的形成机制。AD-AS模型则将总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