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阅读与鉴赏》课件_1哲学与科技.pptx
传统文化阅读与鉴赏
;目录;哲学与科技
儒家;单元导语;孔子;1、子路宿于石门
;2、在陈绝粮;3、阳货欲见孔子;探究:
1、搜索资料,了解孔子为什么不愿意与阳货交往?
2、你认为孔子应不应该去见阳货?
3、阅读元代胡炳文在《四书通》中对此事的评论。
“此一事耳,而见圣人之一言一动皆时中之妙。阳货欲见孔子而遽见之,非中也;既有馈而不往拜之,非中也;不时其亡则中小人之计,非中也;不幸遇诸途而又避之,则绝小人之甚,非中也;理之直者其辞易至于不逊,非中也;辞之逊而或有所诎,非中也。圣人不徇物而亦不苟异,不绝物而亦不苟同,愈雍容不迫而愈刚直不屈,此其所以为时中之妙也。”
;4、孺悲欲见孔子;5、三年之丧;探究:
1、了解古代的居丧制度、主要礼法及其沿革。
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称之为居丧。
《礼记·杂记》:“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懈,期悲哀,三年忧。”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居丧而不哀,在感而有嘉容,是谓不度。”
居丧,或称丁忧,或称守丧、值丧,是人们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之情而产生的一种习俗,涉及饮食、居处、哭泣、容体、言语、衣服、丧期等。中国原始社会以来的守丧习俗经过儒家的加工改造,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系统化和等级化的丧葬仪礼制度,即居丧制度,它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丧葬制度与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其中许多内容由国家法典规定,还有许多内容在民间相沿成俗,反映了宗法社会中人们的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念,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宰我的观点有道理吗?若有道理,那么孔子为何生气?;6、楚狂接舆;7、长沮桀溺耦而耕;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
4、滔滔:形容洪水奔流的样子。这里指世事纷乱。
5、辟人之士:辟,同“避”。
6、耰:一种农具,用来弄碎土块,平整土地。这里作动词用。
探究:
1???阅读康有为《论语注》中的评述,评析孔子和长沮、桀溺对于“道不同”之人态度的差异。
盖圣人之来斯世,明知乱世昏浊而来救之,非以其福乐而来享之也。故治世去之,乱世救之,特入地狱而救众生。斯所以为大圣大仁与!恻隐之心,悲悯之怀,周流之苦,不厌不舍,至今如见之也。(康有为《论语注》);8、子路从而后;孟子;1、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3、性无善无不善也;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注释:
1、才:指人的天性。2、恻隐:见别人遭遇不幸而心有不忍。
3、铄:渗透。4、弗思耳矣:没有去仔细琢磨罢了。
5、蓰,五倍6、蒸民,亦作“烝民”,即百姓。
7、则,法则,规律。8、彝,恒常不变的道理。
9、懿德,美德。10、知道:懂得大道。
探究:
1、阅读荀子《性恶(节录)》,你认为在当代探讨“性善还是性恶”有意义吗?如果有,意义何在?如果没有,那更重要的议题是什么?
;4、性无善无不善也;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注释:
1、奚有于是:这有什么关系?2、于此,如此。
3、乌获:秦国大力士。4、弟:同“悌”,敬爱兄长。泛指尊重长辈。
5、得:必须,应该。6、见:谒见。
7、假馆:借用馆舍。即借住。8、受业,跟老师学知识。
探究:
1、结合你自己的专业,谈谈如何理解“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单元拓展;哲学与科技
墨家;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