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2026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pptx
202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三国到隋唐的民族融合及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6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考情分析1.核心考点梳理????三省六部制??:标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成熟。??科举制??:隋炀帝设进士科,打破门阀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流动。??经济制度变革????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减轻人身控制,推动商品经济。??土地制度??:均田制与租调制配合,唐中期后因土地兼并瓦解,转向两税法。??选官制度演变??九品中正制(魏晋)→科举制(隋唐),标准从门第转向才学,推动官僚政治发展
??2024年??浙江卷·15??考点??:户籍制度演变与赋税改革考察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2024年??浙江卷·15??考点??:户籍制度演变与赋税改革2023年??天津卷·3??考点??:两税法的影响。??2023年江苏卷·3??考点??:租庸调制的瓦解。?
2.命题趋势与备考建议??命题趋势????制度关联性??:常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结合考查,强调制度间的互动(如科举制促进官僚专业化,推动赋税改革)。??唯物史观应用??:要求分析制度变革的经济基础(如均田制崩溃与土地兼并的关系)。??史料实证??:多采用诏令、墓志铭等新材料,考查对制度细节的理解(如“堂贴”反映的行政灵活性)
??备考策略????基础梳理??:掌握三省六部制职能分工;科举制发展阶段;两税法内容对比。??热点突破??:科举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如唐诗繁荣);两税法与小农经济、商品经济的关系
二、知识梳理(学生边看视频边自行填写完知识点导学案后,完成下列知识点连连看)
制度名称????核心特征????历史影响????九品中正制??家世、道德、才能综合评品
分科考试选拔官员后期“上品无寒门”唐代设进士科、明经科以才学为标准中正官由中央委派
促进文化普及门阀士族垄断仕途
打破门阀垄断
为科举制埋下改革伏笔
推动社会阶层流动??科举制??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秋夏两征之。”(——杨炎)→匹配制度:??两税法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共同缺陷是什么?依赖地方大族,导致门阀垄断三省六部制中,负责审核诏令的部门是?(门下省)?两税法的征税标准是什么???资产和田亩
三、核心知识突破理解1.制度创新的联动性与历史局限????制度联动:科举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共生????人才供给??:科举制为三省输送专业化官僚(如唐代六部尚书中科举出身者占70%)。??权力制约??:科举选拔的寒门官员与门阀贵族形成制衡,推动“士族政治”向“文官政治”转型)
??:??2.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均田制崩溃??:土地兼并导致政府控制的纳税人口减少(如开元年间纳税户下降30%),倒逼两税法改革。??两税法局限??:以钱计税加剧农民负担(如绢帛贬值时需贱卖农产品缴税),未能遏制土地集中。??制度创新的阶级本质????维护皇权??:科举制分散士族权力,三省六部分割相权,最终服务于皇权专制。??农民地位??:租庸调制保障小农生产,但两税法后农民沦为佃户(如中唐租佃关系占比超50%)
3.唯物史观视角下的制度变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均田制(小农经济)→租庸调制;土地私有化(庄园经济)→两税法。??阶级矛盾推动变革??门阀士族与寒门矛盾→科举制;农民与地主矛盾→均田制崩溃、两税法出台。??制度创新的二重性??科举制既促进社会流动,又固化知识阶层(到后期身份固化??:宋代“科举家族”通过功名世袭形成地方豪强,明代缙绅阶层掌控地方公益与税收。清代生员(秀才)享免役特权,形成“四民之首”的优越地位;三省六部制既提高效率,又加剧官僚内耗。
??人才选拔??:公平竞争(科举制)与能力导向(现代高考、公务员考试)。??权力制约??:分权制衡(三省六部)与民主监督(三权分立)。??政策调整??:与时俱进(两税法)与顶层设计(改革开放)。总结:制度变革的现代启示??
四、联系整合选择性必修2隋唐时期的经济生活1.农业发展:????江南开发??——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开始。??农具革新??:曲辕犁、筒车。??水利工程??:隋朝大运河农产品商品化??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政府征收茶税(唐代中期);2.手工业:??丝织业??:绫、锦等品种多样,吸收波斯风格。??陶瓷业??:越窑青瓷“类玉”、邢窑白瓷“类雪,唐三彩(釉陶工艺巅峰)。??冶铸业??:造船技术领先(“海上霸王”海船)。??3.生产组织??官营手工业垄断高端产品;民营作坊兴起(如织锦坊、纸坊)
4.商业与城市:繁荣与变革????市坊制度??:严格分离,设市令管理物价、。??金融创新??:邸店(货栈兼交易)、柜坊(存贷款机构,雏形银行)、飞钱(汇兑凭证)??城市发展????政治中心??:长安(东市、西市)、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