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检测试卷(附答案).docx

发布:2025-05-09约3.16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地理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如图为我国不同类型风电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风能属于()

A.海洋资源 B.生物资源 C.矿产资源 D.气候资源

2.下列自然资源中,与风能一样,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

A.阳光 B.煤炭 C.天然气 D.石油

3.与海滨地区相比,荒原地区修建风电场的优势是()

A.当地市场广阔 B.东南季风强劲 C.未利用土地多 D.森林资源丰富

4.从我国径流带的分布来看,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位于()

A.缺水带 B.少水带 C.过渡带 D.多水带

再生水是指废水或雨水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满足某种使用要求,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近年再生水占北京年度水资源配置总量近三成,大量再生水的补给,令北京的河湖重现水清岸绿的美景。读北京再生水利用示意图,完成5—6题。

5.北京加强利用再生水的主要原因是()

A.再生水造价低廉 B.污染严重,缺乏清洁水源

C.降水丰富。加大利用 D.水资源短缺

6.北京对再生水的利用说法正确的是()

A.再生水大部分用于生活用水 B.可缓解水资源供给矛盾

C.能彻底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D.可以替代南水北调工程

7.如图是我国()

A.国家节水标志 B.国家节电标志 C.国家节能标志 D.国家环境标志

8.我国的三大林区为()

①东北林区 ②西南林区 ③南方林区 ④西北林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我国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面积不少于()

A.12亿亩 B.14亿亩 C.16亿亩 D.18亿亩

每年10月8日前后为“寒露”节气的开始。“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棉花)、打豆场”,据此回答10—11题。

10.“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棉花)、打豆场”,这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珠江三角洲 B.华北平原 C.青藏地区 D.内蒙古高原

11.材料体现的农业部门是()

A.畜牧业 B.种植业 C.渔业 D.林业

12.造成我国南北方农业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地形的差异 B.地势的差异 C.气候的差异 D.栽培技术的差异

13.我国土地资源对农业发展的有利方面表现在()

A.利用类型多种多样 B.人均占有量少

C.山地多、平原少 D.后备耕地资源匮乏

14.人们形象地把__________称为“工业的粮食”。()

A.石油 B.天然气 C.铁矿 D.煤炭

15.我国的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①东北地区②华北地区③西北地区④东南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16.与传统工业相比,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是()

A.节省能源 B.废物少 C.污染小 D.以上都对

17.我国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的省区不包括()

A.山西 B.陕西 C.内蒙古 D.浙江

18.《游子吟》中唱到:“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说明海水中含有丰富的()

A.化学资源 B.空间资源 C.矿产资源 D.生物资源

19.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我们的蓝色国土,下列做法可取的是()

A.城市污水直接排入海洋 B.大规模进行填海造陆

C.伏季休渔,禁止过度捕捞 D.取缔所有近海养殖业

20.我国的四大渔场中,规模最大的是()

A.舟山渔场 B.黄渤海渔场 C.南海沿岸渔场 D.北部湾渔场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9分)

材料一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截至2024年11月,南水北调工程累计调水765亿立方米。多次强调重视节水治污,必须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材料二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

(1)南水北调工程可以改善水资源__________(空间、时间)分布不平衡的状况。

(2)南水北调工程把__________水系的水引入北方,尤其是__________地区。

(3)在南水北调三条线路中,找出调水到华北地区的线路。(2分)

(4)重视节水治污,请你分别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污染两个角度,提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具体措施。(4分)

22.某校的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对2024年某地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该地土地利用的今昔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制作了甲、乙两幅图,其中图甲示意10年前的土地利用状况,图乙示意现在的土地利用状况。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6分)

(1)请你写出该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今昔变化。(2分)

(2)读图,分析该地区可能出现的问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