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说课稿.docx
2025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3月是故乡明》说课稿
一、开场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以其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季羡林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在接下来的说课中,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展开阐述,希望能通过我的说课,让大家对这篇课文的教学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月是故乡明》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和《藏戏》这几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月是故乡明》则是通过作者对故乡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亮的描写,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篇课文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深情,还能引导学生
体会到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精读课文,它在语言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教材内容分析
课文开篇点题,指出“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接着,作者回忆了童年在故乡的几件趣事,如在坑边数星星、捉知了,在苇子丛里捡鸭蛋等,这些童年的美好回忆都与故乡的月亮紧密相连。然后,作者通过对比在济南、北京等地看到的月亮,突出了故乡的月亮在自己心中的独特地位,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最后,作者以“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啊!”收束全文,将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文章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预习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他们在以往的学习中也积累了一些阅读方法,如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
情感等。但是,对于像《月是故乡明》这种情感较为深沉、含蓄的文章,学生在体会作者细腻的思乡之情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五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较浅,对于远离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体验不够深刻,这也会影响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出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情,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写“徘、徊”等14个字,会认“徘、徊”等10个字,能正确读写“徘徊、烟波浩渺”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的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1.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作者通过对比、借景抒情等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通过对故乡和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的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学习作者通过对比、借景抒情等手法表达情感的方法。
1.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说“月是故乡明”,体会其中蕴含的思乡之情。
·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独特情感,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教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如播放与月亮有关的音乐、展示不同地方月亮的图片等,营造出与课文相关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月亮的美好,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情感。
2.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
配乐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问题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作者回忆了童年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这些趣事与故乡的月亮有什么关系?作
者为什么觉得故乡的月亮是最美的?”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将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描写与对其他地方月亮的描写进行对比,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从而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独特情感。
七、学法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自主识字学词,自主思考问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