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柏数据中心交换产品技术培训胶片.pptx
汉柏数据中心交换产品技术培训汉柏科技有限公司二○一五年六月
一产生背景二三四五MLAG简介基本概念应用场景及基本配置使用限制
产生背景
众所周知,数据中心对网络设备的带宽和可靠性有较高的要求。其中带宽的提升主要通过提升单端口带宽和端口并联(端口聚合)实现,可靠性一般通过主备技术实现。但这些传统技术都面临以下问题: 一.单端口带宽提升成本高,而端口聚合又无法与主备技术完美配合使用。 二.主备技术虽然提供设备级别的冗余,但极大的浪费带宽,如VRRP。产生背景
MLAG简介
MLAG是Multi-chassisLinkAggregationGroup的简称,也可称为跨设备链路聚合。相对与传统硬堆叠技术而言,MLAG更像一种端口层面的多虚一技术。 MLAG首先针对传统主-备模式加以改进,支持主-主双活机制,对业务进行负载分担,充分利用带宽并互为备份。 其次摒弃原有生成树防环设计带来带宽浪费的弊端,实现全网no-block网络。MLAG简介
总而言之,MLAG针对传统的二、三层转发做了大量改进,为用户提供一个无损、高带宽、可靠的二、三层转发网络方案。 对于接入设备,仅需支持LACP即可,这也使MLAG相对TRILL等技术更容易向前兼容。MLAG简介
基本概念
对于接入MLAG交换机的设备来说,运行MLAG的两台设备“看起来”是一台设备,我们通常称这两台设备为一个MLAG域。更为准确的定义是MLAG域就是MLAG协议作用的范围。 目前仅支持两台设备组成MLAG工作域。 如下图:MLAG域
MLAG域
MLAG域有对应的MLAG域配置,在MLAG域配置中,可以配置设备角色、是否进行MAC同步及同步间隔、保活时间及peer-addr。 注意:除了peer-addr,MLAG域中的其他配置应该保持一致。MLAG域
在MLAG的环境中,只有以跨设备聚合方式接入MLAG交换机的设备对应的端口叫MLAG下联口。 从配置上看,两台设备配置了相同MLAGID的聚合口,就是一个MLAG组,该聚合口也就是MLAG的下联口。需要注意的是:而MLAG下联定义依据是接入方式,也就是说,即便设备在逻辑拓扑中属于上联设备,但如果是采用跨设备聚合的方式接入MLAG设备,那么它就是MLAG下联设备。MLAG下联口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认为MLAG是二次聚合,相当于把不同聚合口作为成员端口,再进行一次聚合,形成一个新的逻辑端口(实际上并不存在该逻辑端口)。MLAGID则是这个新的逻辑端口的端口号。在聚合口上配置MLAGID,就意味着这个聚合口加入这个MLAG组,类似端口加入聚合组。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同一MLAG组下的聚合口ID并不需要保持一致,但为了便于管理,一般都会把MLAG组内聚合口ID设置为相同。MLAG下联口
设备既可以以跨设备聚合的方式接入MLAG设备,也可以以普通的方式接入。之所以单独提出MLAG下联口这个概念,是因为对MLAG下联口有特殊的限制和处理。比如MLAG下联口的聚合口成员之间会进行MAC和ARP的同步、更新及删除操作,同时针对聚合成员的链路up、down会有联动。MLAG下联口
我们把直连两台MLAG交换机之间的链路称为peer-link,peer-link可以是单个链路也可以是一个聚合链路,对应的端口称为peer-link口。MLAG通过peer-link进行协议报文交互,以实现表项同步、联动及保活等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配置peer-link后和peer-addr后,还需要管理员自行保证peer-addr是路由可达的。peer-link
另外,peer-link也是备份链路。在下联口出现链路故障时,peer-link也会作为数据链路使用,防止业务中断。 需要注意的是:需要用户自己合理配置peer-link的nativevlan和allowedvlan来实现备份链路的功能。一般来说,应该把所有MLAG下联口的业务vlan配置为allowedvlan,心跳vlan配置为nativevlan,排除默认nativevlan为1引起的vlan1环回。peer-link
因为peer-link出现故障,会导致整个MLAG网络出现异常,为了提高可靠性,建议尽量使用聚合链路而且最好是静态聚合,尽可能保证它能够稳定。peer-link
VIP是virtualIP的缩写,是为了在MLAG设备上支持三层转发而引入的概念。 VIP与VRRP中的虚IP类似,但又有不同。MLAG中的VIP不是主-备模式,而是主-主模式,也就是说两台MLAG设备上相同的VIP都在正常工作,能同时进行流量转发。 VIP
VIP实质为一个32位掩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