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外国经济思想史》第6章亚当斯密.pptx

发布:2025-05-07约1.18千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764年,斯密辞去教职,担任年轻的巴克勤公爵的私人教师,陪同他访问了法国和瑞士的重要一些城市。1767年,返回故里,专心著述,1776年出版巨著《国富论》。1778年,出任苏格兰海关税务局专员,定居爱丁堡,从此忙于公务。;;;;(2)特别重视科技发明和工艺改进对发展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斯密所谓的改良,是指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

(3)实际上是把交换看成是人的社会依赖性的必然结果。他认为,交换使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十分便捷地利用其他人由于业专而日进所形成的特殊才能,通过互惠互利而增进彼此的福利。;斯密的货币理论

(1)斯密看到了物物交换的不便利,指出货币是为了克服这种不便利产生的。货币是从人们交换发展中自发地和客观地产生的。

(2)斯密认为,商品与货币的交换,就是商品同商品的交换。金属货币同其他普通商品一样,也是劳动的生产物,也包含一定的劳动量并具有价值。

;(3)斯密着重研究货币作为交换媒介或流通手段的职能。他虽然也提出货币还有作为价值尺度、支付手段、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但他认为这些职能都是由流通手段的职能派生出来的。

;(4)从强调货币在流通中的作用出发,斯密主张用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因为纸币的生产费用低廉、维护费用小。他既看到了纸币代替金银币的积极方面,也注意了纸币的发行量要符合经济实际。

;;;;(1)斯密从资本积累的角度界定勤劳和游惰的含义;

(2)勤劳和游惰说明过去收入转化为资本的比例,而节俭和奢侈则说明当年收入转化为资本的比例。斯密非常重视节俭对资本积累的作用;

(3)谨慎是勤劳和节俭的重要辅助,也是有助于财富增长的重要品德。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从道德哲学的视角研究了谨慎的必要性。

;;严复翻译《国富论》的目的效法斯密把他的“富其君又富其民”当作国策,献给英王的精神,来献策于光绪皇帝,实现中国之富强。此书在1902年出版后未曾引起任何值得重视的反响。原因很明显:中国当时根本不具备使国民财富得以迅速增长的制度环境、政治环境和和平环境。;;(2)产权制度

通过对欧洲社会的历史的和??度的分析及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批判,斯密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即财富增长的真正原因在于这样一种经济制度或产权制度,这种经济制度能保证劳动者充分地享有他们自己劳动的成果。;;(4)“自然秩序”

斯密所谓的“自然秩序”,就是一种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各事物都听任其自然发展,听其完全自由,让每个人以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利和竞争自然会把经济事务搞得井井有条。

;瓦特(Watt,1736——1819),英国发明家,机械师。1806年获格拉斯哥大学法学博士,1763年,作为本校制图仪器制造员开始蒸汽机的实验时,斯密曾给予他不少帮助。事实上,这两位校史名人在当时并不被该校所重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