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证券市场概述》课件.ppt
我国证券市场概述中国证券市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证券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1990年交易所成立到如今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中国证券市场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本课程将系统介绍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市场结构、监管体系、创新动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帮助学习者全面把握我国证券市场的概貌与特点。
课程目标与内容结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沿革、重要里程碑事件以及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和意义市场结构掌握我国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定位,包括主板、创业板、科创板等产品创新分析证券产品的种类与创新趋势,了解各类证券工具的特点与应用场景风险管理识别证券市场的主要风险类型及其防控措施,理解监管体系的功能与作用
证券市场的基本概念证券的定义证券是指各类能够证明持有人权益的可流通凭证,主要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这些凭证代表着持有人对特定资产或收益的所有权或债权,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证券市场的含义证券市场是指证券发行与交易的场所,是连接资金供需双方的桥梁。证券市场可分为发行市场(一级市场)和交易市场(二级市场),前者是证券首次发行的市场,后者是已发行证券流通转让的市场。市场基本功能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包括融资功能、投资功能、定价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通过这些功能,证券市场促进资本形成,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
证券市场的主要作用优化资源配置证券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引导资金从低效率部门流向高效率部门,促进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合理分配,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证券价格的波动反映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融通社会资金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满足经济发展中长期资金需求。同时,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投资工具,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需求。分散经济风险通过证券化将大型项目的风险分散给众多投资者,降低单个市场主体的风险承担压力。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提供了风险管理工具,帮助市场参与者对冲风险。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阶段初创阶段(1978-1991)从改革开放开始到两大交易所成立,主要以国库券发行和股票柜台交易为标志,开始探索证券市场建设的有效模式。2成长期(1992-2000)证券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市场逐步规范,但投机气氛浓厚,市场波动较大。规范化阶段(2001-2013)证券法完善修订,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外资准入机制建立,市场机制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国际化阶段(2014至今)沪港通、深港通开通,A股纳入国际指数,创新板块设立,注册制改革推进,市场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与证券市场启蒙1981年国库券重新发行上海试点重启国库券发行,标志着新中国债券市场的起步1984年柜台股票交易深圳、上海开始股票柜台交易试点,开启企业股份制改革1988年首部证券法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颁布,初步规范证券发行1981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重启了已经中断近30年的国库券发行,这标志着现代证券市场的萌芽。1984年,深圳、上海等地开始了股票柜台交易的探索,飞乐音响、延中实业等企业成为最早的股份制试点企业。这一时期,证券市场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为后续正规交易所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年11月26日成立中国大陆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990年12月19日正式开市交易首批上市公司:延中实业、飞乐音响等深圳证券交易所1991年7月3日成立中国第二家证券交易所1991年7月3日正式开市交易深发展成为首批上市公司之一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现代证券市场的正式建立为企业融资提供了规范化平台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阶段
主要历史节点1997年股市扩容发行1000点基金,开始股市规模化扩张,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交易机制和市场规模。2002年QFII制度启动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正式实施,外资被允许直接投资中国A股市场,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重要一步。2009年创业板成立创业板在深交所正式启动,为创新型、成长型企业提供融资平台,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2019年科创板上线科创板在上交所开市,并实施注册制改革试点,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企业上市,是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突破。
市场规模的迅猛扩张市值(万亿)上市公司数量从1992年仅有53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约1000亿元人民币,到2023年近500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87万亿元人民币,中国证券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不仅体现在数量上,也反映在质量上,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更加多元化,市场融资功能日益完善,投资者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证券市场结构全景主板市场上交所、深交所主板:大型成熟企业,蓝筹股为主,稳定性高中小企业板2004年开设,2021年与深交所主板合并,主要服务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