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学创新策略研究.docx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教学创新策略研究
[摘要]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实施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切实做好教学创新工作,创新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就目前来看,在教师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如设施设备不完善、教师操作能力不达标、教学机制不合理等,影响了信息技术优势的发展。对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高校应对照“互联网+”教育的发展要求,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出发,创新教学工作,促进教学效果有实质性的提升。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创新
[基金项目]2022年度四川工业科技学院教研教改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策略探究”(cgkjg-202248)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3)11-0157-04[收稿日期]2022-05-27
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的影响范围不断增大。尤其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是让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要想适应这种变化,必须打造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互联网+”在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就目前来看,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尚停留在表面,需要做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与内涵
“互联网+”教育可以说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中国已经进入全新的教育发展阶段。专家预测,教育现代化基本可以在2035年得到全面实现。在发展教育事业的同时,必须重视网络教育,这也进一步确立了“互联网+”教育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地位。“互联网+”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是互联网及相关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它能够推动教育的变革。“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实现对教育要素的重构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赋予教学环境个性化和智能化的特征,可以面向不同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方案,兼顾教学工作的规模化和个性化需求[1]。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也带动了教育评价方式的创新,以智能化技术为支撑,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跟踪监测,结合大数据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同时,通过对学生情感、态度和思维特征的分析,保证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和多元性。“互联网+”还可以推动教育治理水平的提高。例如,借助云—网—端模式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信息的精准识别,提升组织体系的灵活性和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的支持下,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可以得到提高;大数据、物联网等对教学系统的全天候、全流程监测,能够实现教育服务的精准供给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构筑全新的教育生态
实现教育变革,需要构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生态,打造学校与社会的协同机制,确保在新的教育生态中,能够实现流程的无缝衔接及资源的高度共享[2]。一方面,“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需要加速教育信息化的融合与创新,摒弃技术应用本位思想,将教育创新作为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里的创新不仅包含技术创新,更应该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互联网+”教育的发展需要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明确,“互联网+”教育并非简单地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而是强调通过对“互联网+”思维、技术等合理应用,实现教育的全面重构。
二、“互联网+”教育对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影响
(一)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近几年属于热门专业,专业人才缺口巨大,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学习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相关工作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不管是公务人员、教师还是其他文字工作者,都开始在工作中频繁应用新媒体,甚至诞生出新的产业。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考虑应用信息技术,适当转变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强调对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确保学生能够利用自身学到的专业知识,有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
(二)创新专业教学工作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传统教学模式下,汉语言文学教学方式相对死板,欠缺灵活性,以教师的知识灌输为主,学生本身的能动性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创新能力自然得不到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教学形式,也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下,它能够有效拓展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果。
(三)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通過展示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并且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人们综合素质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汉语言文化辐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