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四川省理塘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岗笔试题带答案.docx
2024年四川省理塘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岗笔试题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
1.教育史上,“产婆术”的提出者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夸美纽斯
答案:A
解析: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采用问答法,自称为“产婆术”。他通过不断提问,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这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著有《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强调教育遵循自然;夸美纽斯是近代教育学之父,著有《大教学论》。
2.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力
B.文化
C.政治经济制度
D.科学技术
答案:C
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以及教育目的。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等;文化影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等;科学技术影响教育的手段和内容等。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的是()
A.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答案:A
解析: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前提和支持;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动力作用。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A.进行科学发现
B.进行技术发明
C.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D.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答案:D
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和教师需要“教育机智”等方面,也就是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教师的主要任务并非进行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5.以下不属于教材内容的是()
A.视听材料
B.参考书
C.幻灯片
D.课外活动
答案:D
解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等。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不属于教材内容。
6.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教材
B.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答案:B
解析: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感知教材是为理解教材做准备;巩固知识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运用知识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
7.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是()
A.演示法
B.实验法
C.练习法
D.实习作业法
答案:A
解析: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一定的实习实践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验证间接知识,或综合运用知识于实践的方法。
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答案:D
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9.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答案:B
解析: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做好个别教育工作是班主任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的教育;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是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影响。
10.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答案:A
解析:学生具有“向师性”和模仿性,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才能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这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复杂性体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和劳动对象的差异性等方面;主体性是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
11.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的学者是()
A.杰克逊
B.泰勒
C.杜威
D.博比特
答案:A
解析: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在《班级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泰勒是课程评价之父,提出了目标评价模式;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