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创新通史岳麓版讲义阶段五课时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doc
阶段五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1840年前)
总特征
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时期。
政治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
经济上
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同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新气象。
思想文化上
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新的成就。
对外关系上
“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
课时1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3.康熙帝*。
注:带*的为选修或与必修都有的考点。
[主干梳理]
考点一明朝强化专制皇权
1.废丞相
(1)原因: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
(2)措施: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丞相,亲掌六部。
(3)影响: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2.设内阁
(1)前身: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
(2)设立: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3)演变: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拥有“票拟”权。
(4)特点eq\b\lc\{(\a\vs4\al\co1(①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②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③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5)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
考点二清代设立军机处
1.设立: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2.特点:军机大臣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3.影响
(1)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2)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考点三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帝(选修4)
1.康煕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巩固统一国家
①平定三藩之乱:康熙帝平定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的叛乱,加强了对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广大地区的统治。
②收复台湾:康熙帝派施琅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并设总兵、副将驻守台湾、澎湖,将台湾重新统一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③平定噶尔丹:康熙帝三次御驾亲征,取得乌兰布通战役的胜利,又切断噶尔丹去回部、青海及联络西藏的通道,最终平叛成功。
(2)维护国家主权
①1685~1686年组织清军在雅克萨两次打败沙俄侵略者。
②运用军事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接受谈判建议,1689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了领土主权。
2.对康熙帝的评价
(1)功绩: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雍正、乾隆继承其基业,共同创造了“康乾盛世”局面。
(2)局限:康熙帝处在巨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使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开,出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的局面,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机,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侵略埋下了祸根。
[巧学妙思]
[漫画解史]丞相与内阁首辅
[图画证史]明代“票拟”与“批红”
★“票拟”是阁臣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巧思妙记]巧记明清政治
[图解历史]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1.史实概念——八股取士
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
2.史实概念——内阁首辅
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设置于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明中期后,大学士又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首揆”“元辅”。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内阁中亦争夺剧烈,次辅不敢与较。清代领班军机大臣之权极重,亦称为首辅。清朝的内阁首辅是指首席内阁大学士,名义上相当于宰相之职。
3.历史现象——密折制度
密折是将奏文写在折叠的白纸上,外加上特制皮匣的奏折。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晚年,完备于雍正时期。清朝采用密折制度,允许和鼓励四品以上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直接向皇帝递密折。其作用有两个:一是使得朝政进一步黑箱化,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二是起到了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的作用。
4.制度概念——改土归流
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是指明清两代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世袭土司统治,而改任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这些措施的推行,加强了中央王朝对边远地区的统治,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发展以及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主题一君主专制走向极端——明清时期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