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书:基于“组团式”教育援疆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与研究.docx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基于“组团式”教育援疆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与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研究现状
近年来,“组团式”教育援疆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各地纷纷积极探索创新模式,不断为当地教育事业注入新活力。
例如,江苏镇江在对口援建的可克达拉市金山实验学校,充分发挥援疆团队优势,对“师徒结对”提出更高标准,要求在“一师带一徒”基础上,做到“一带组”(整个学科组、备课组)“一带特”(带出特色),实现优质均衡、共同发展。援疆教师结合该校教学实际,摸索出适合当地的教学模式,全方位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该校还利用教育援疆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以及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开展名师送教、教学研讨和各类培训活动,教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在各级赛课中多次获奖。
山东泰安援疆指挥部把变“输血”为“造血”作为教育援疆的战略任务积极推进,以教师队伍梯级建设为抓手,围绕解决学校教师自我发展内驱力不足等问题,助力岳普湖县教育系统完善教师成长机制。通过开展教师队伍梯级培养工作,山东援疆教师在梯级教师评定中承担结对帮扶和听评课指导的主导作用,带动“青蓝同辉”师徒结对活动,50名教师共带徒弟260名,帮助当地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在短时间内提升教学水平,还举办教学和备考专题讲座拓宽示范引领渠道,有效提升了县域教育的社会满意度。
此外,像吉林以“师徒结对”方式培养受援地青年教师,帮助其成长;河南通过“一对一”或“多对一”跟学对子,“订单式”培训;天津打造“津和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探索高质量“组团式”教育援疆路径;福建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培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等,这些都展现了“组团式”教育援疆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果。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尽管已经有诸多成效,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部分地区师资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援疆模式的长效性机制建设还需不断完善等,这也凸显了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选题意义
边疆地区县域教育发展一直受师资队伍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这一问题的制约,而师资队伍建设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课题聚焦于“组团式”教育援疆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其一,有助于提高边疆地区教师素质。通过“组团式”教育援疆,可以汇聚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师团队,他们能与当地教师进行深入交流、传授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以及技能,带动当地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等多方面不断提升,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让边疆地区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其二,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有着积极影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边疆地区因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等因素,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组团式”教育援疆能将优质教育资源引入,均衡师资配置,缩小边疆地区与其他发达地区在教育教学水平上的差距,使边疆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保障他们接受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权利。
其三,能够增强民族团结。教育援疆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的生动实践,来自不同民族地区的教师汇聚在边疆,共同为教育事业奋斗,在日常的教学、教研以及生活互动中,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研究价值
本课题在“组团式”教育援疆背景下开展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研究,具备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理论层面上,能够为“组团式”教育援疆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目前虽然在实践中有诸多探索,但对于这一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的系统性理论总结相对不足,本研究可以深入剖析其内在规律、作用机制等,丰富教育援疆相关理论体系,为后续的教育援疆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指导实践更加有序、高效开展。
实践方面,有助于积累丰富且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不同地区在“组团式”教育援疆中采取了各式各样的师资队伍建设举措,通过本课题对这些实践案例进行梳理、分析、归纳,提炼出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可以为其他正在开展或即将开展教育援疆工作的地区提供参考借鉴,避免走弯路,提高教育援疆的整体效能,进而推动边疆地区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助力国家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这一重要目标,让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更加合理地分布,提升整个国家的教育质量与水平。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研究目标
探索有效途径:深入研究“组团式”教育援疆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不同地区实践模式、合作机制等方面的分析与总结,梳理出一套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方法策略,为后续教育援疆工作中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蓝本,推动该项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