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骨折术后的卧位护理.pptx
骨盆骨折术后的卧位护理演讲人:日期:
目?录CATALOGUE骨盆骨折概述术后卧位护理重要性卧位护理原则与技巧疼痛管理与缓解措施皮肤护理及预防压疮策略康复训练与指导心理支持与护理干预
骨盆骨折概述01
骨折类型骨盆骨折包括多种类型,如骨盆边缘撕脱性骨折、骶骨骨折、尾骨骨折、髋臼骨折等。骨折原因骨盆骨折多由高能量外伤引起,如车祸、坠落、挤压等。骨折类型与原因
临床表现骨盆骨折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会阴部瘀斑、下肢短缩畸形等,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呼吸困难等症状。诊断方法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进行诊断,其中CT是诊断骨盆骨折最常用的方法。临床表现与诊断
对于稳定性骨盆骨折,可采取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骨盆带固定、牵引等。非手术治疗对于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或合并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如内固定术、外固定架等。同时,还需积极处理并发症,如休克、腹腔脏器损伤等。手术治疗治疗方法选择
术后卧位护理重要性02
术后采取合适的卧位,可以有效避免骨折部位的移动,有利于骨折的愈合。稳定骨折部位正确的卧位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有利于术后恢复。减轻疼痛适宜的卧位有利于血液循环,为骨折部位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氧气。促进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010203
定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可有效预防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预防褥疮保持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降低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预防深静脉血栓通过调整卧位,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降低肺部感染的风险。预防肺部感染预防并发症发生
合理的卧位能够减轻患者疼痛,提高舒适度。缓解疼痛便于排痰促进睡眠适当的卧位有利于患者排痰,减少呼吸道阻塞。舒适的卧位有助于患者入睡,提高睡眠质量,有利于术后恢复。提高患者舒适度
卧位护理原则与技巧03
保持正确卧姿骨盆骨折术后患者应保持平卧或健侧卧位,避免压迫患侧。患肢应保持外展中立位,可穿防旋鞋或下肢支具固定。床头应抬高15-30度,以减少骨盆倾斜和疼痛。
123每2-3小时翻身一次,以防止压疮和肺部并发症。翻身时应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避免内收和外旋。翻身时可使用翻身垫或护理垫,以减少摩擦力。定时变换体位
减轻局部压力可使用交替充气床垫,以减少长时间卧床带来的不适。床头抬高角度不宜过高,以免增加患侧压力。在患侧臀部放置软垫或气垫,以减轻局部压力。010203
疼痛管理与缓解措施04
使用VAS评分、数字评分量表等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评估工具疼痛原因疼痛记录分析疼痛的原因,包括手术创伤、骨折部位、固定方式等。对疼痛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评估疼痛程度及原因
药物镇痛方案制定与执行药物选择根据患者疼痛程度,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给药途径可通过口服、注射、外用等多种途径给予镇痛药物。药物剂量与频次根据药物特性、患者疼痛程度和不良反应,制定个体化的药物剂量和频次。镇痛效果评估定期评估镇痛效果,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如冷敷、热敷、电疗等,可减轻疼痛、促进炎症消散和伤口愈合。如深呼吸、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可缓解患者的紧张和焦虑情绪,减轻疼痛感。通过针灸刺激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的目的。适当的按摩与推拿可缓解肌肉痉挛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但需注意避免按摩骨折部位,以防加重损伤。非药物镇痛方法应用物理治疗心理干预针灸疗法按摩与推拿
皮肤护理及预防压疮策略05
每天用温水和中性清洁剂清洗皮肤,去除污垢和汗液,避免毛孔堵塞。保持皮肤清洁使用适当的润肤霜或乳液,以保持皮肤湿润,减少干燥和瘙痒。皮肤保湿在移动患者时,避免拖、拉、推等摩擦动作,以减少皮肤损伤。避免过度摩擦皮肤清洁与保湿工作010203
定期检查受压部位皮肤状况定期检查每天检查患者受压部位的皮肤状况,如红、肿、热、痛等。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换位,以减轻某一部位的长时间压力。翻身换位轻轻按摩受压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皮肤压力。按摩受压部位
及时处理压疮如果发现压疮,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疗,避免压疮加重。压疮风险评估对患者进行压疮风险评估,确定压疮发生的可能性。预防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使用气垫床、海绵垫等减压工具,定期翻身换位,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等。压疮风险评估及预防措施
康复训练与指导06
肢体主动运动避免压疮和关节僵硬,每2-3小时翻身一次,保持患肢在上。翻身训练深呼吸和咳嗽练习预防肺部感染,促进痰液排出。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如踝泵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早期床上活动训练
在医护人员协助下,逐渐站立并增加站立时间,以不感到疲劳为宜。站立训练先借助助行器进行行走,逐渐过渡到独立行走,注意步态稳定。行走训练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上下楼梯的训练,提高下肢力量。上下楼梯训练渐进式下床活动安排
家属参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