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急性荨麻疹护理查房.pptx
儿科急性荨麻疹护理查房
汇报人:xxx
20xx-05-10
目录
急性荨麻疹概述
患儿病情评估与观察
护理目标与原则制定
药物治疗与护理配合措施
生活起居饮食调整建议
健康教育与出院指导
PART
01
急性荨麻疹概述
急性荨麻疹是一种以瘙痒、风团或伴有血管性水肿为特征的变应性皮肤病,起病急骤,症状明显。
主要与过敏反应有关,包括食物、药物、感染、物理因素等诱发的免疫反应,导致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形成局限性水肿反应。
定义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急性荨麻疹的典型皮损为风团和红斑,大小不等,可融合成片,伴有剧烈瘙痒。皮损时起时消,一般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消退后不留痕迹。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和诱因,可分为自发性荨麻疹、物理性荨麻疹(如寒冷性荨麻疹、压力性荨麻疹等)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的荨麻疹。
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瘙痒、风团、红斑等,结合可能的诱因和过敏史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过敏原检测等,以辅助诊断。
鉴别诊断
需与慢性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荨麻疹性血管炎等疾病进行鉴别。这些疾病在临床表现、病程、预后等方面与急性荨麻疹存在差异,需要仔细分析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避免误诊误治。
急性荨麻疹的预后一般良好,大多数患者在去除诱因并接受适当治疗后,症状可在数天至数周内完全缓解。然而,部分患者可能因持续接触过敏原或其他诱因而导致病情反复。
预后
随着病情的好转,患者的瘙痒症状逐渐减轻,风团和红斑逐渐消退。在完全治愈后,患者应避免再次接触已知的过敏原,以降低复发的风险。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免疫状态也有助于预防急性荨麻疹的再次发生。
转归
PART
02
患儿病情评估与观察
评估伴随症状
评估瘙痒程度
评估皮疹分布范围
注意观察患儿有无伴随发热、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通过询问患儿或家长,了解患儿瘙痒的严重程度,有助于判断病情对患儿生活的影响。
观察荨麻疹皮疹在患儿身体上的分布情况,判断病情轻重。
体温监测
定期测量患儿体温,判断是否存在发热及其程度,有助于及时发现感染等并发症。
呼吸监测
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判断有无呼吸困难等异常表现。
心率及血压监测
监测患儿的心率和血压变化,评估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
03
记录相关情况
详细记录患儿的皮肤损伤情况,包括出现时间、部位、伴随症状等,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01
观察皮疹形态
注意荨麻疹的皮疹形态,记录其大小、形状和颜色等特征,有助于病情的判断和记录。
02
观察皮疹变化
定期观察皮疹的变化情况,包括数量增减、颜色深浅等,以评估病情的发展趋势。
预防感染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皮肤破损,降低感染风险。
及时处理过敏反应
对已知的过敏原进行避免接触,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立即给予抗过敏治疗。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定期评估患儿的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确保患儿安全度过急性期。
PART
03
护理目标与原则制定
使用温和的洗浴用品,避免过度擦洗导致皮肤受损。
定时清洁皮肤
用冷毛巾或冰袋轻敷瘙痒处,降低皮肤温度,减轻瘙痒感。
冷敷止痒
选择棉质、宽松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和刺激。
避免刺激
1
2
3
注意患儿有无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严重过敏反应。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一旦发现并发症迹象,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及时处理并发症
定期消毒病房,减少感染源,降低感染风险。
保持环境清洁
患儿年龄及病情
根据患儿的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合适的护理方案。
家长需求及意见
充分听取家长的需求和意见,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护理计划。
医疗资源条件
根据所在医疗机构的资源条件,确保护理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PART
04
药物治疗与护理配合措施
注意事项
遵医嘱准确给予抗过敏药物,注意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用药时间等,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效果观察
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反应,包括症状是否缓解、有无不良反应等,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
涂抹前清洁患儿皮肤,取适量药膏均匀涂抹于患处,轻轻按摩至完全吸收,注意避免药膏进入眼睛等敏感部位。
涂抹技巧
向患儿及家长详细讲解外用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使用频率和注意事项等,确保患儿能够得到有效治疗。
操作方法指导
输液治疗时静脉通道建立及维护要点
静脉通道建立
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部位,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穿刺,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减少患儿痛苦。
静脉通道维护
定期巡视输液情况,观察输液部位有无红肿、疼痛等异常反应,及时处理输液故障,确保输液的顺利进行。
不良反应监测
密切观察患儿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等不良反应,应及时记录并报告医生处理。
处理方案
根据不良反应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调整药物剂量、更换药物等,确保患儿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同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