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群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基于新型电力系统的.docx

发布:2025-05-03约5.55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群课程教学体系构建——基于新型电力系统的视角

胡斌,喻宙,孙帅

(1.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00;2.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河南郑州450000;3.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电力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顺应能源技术进步趋势、促进系统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电力电子技术、数字技术和储能技术在能源电力系统日益广泛应用,低碳能源技术、先进输电技术、先进信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控制技术深度融合,有力推动了新能源、分布式电源、微电网的快速发展,也极大促进了系统分析预测、运行控制水平的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颠覆式的变化,电力行业专业融合、技术融合特征愈发突出,电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元化趋势愈发明显,传统的电力类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绿色高效、柔性开放、数字赋能”的能源系统人才培养需求。

在发电端,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最新数据,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205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需提升至90%,其中光伏/风电新装机容量至2025年需提升20%,2025—2030年需提升40%。同时,为缓解弃风弃光难题,保障电网稳定的配套储能也需同时配置。“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的“发电侧”人才技术技能要求将发生深刻变化,单一岗位技能已不能满足新能源广泛接入,新能源发电预测、数字智能运维、集群调度、储能电站运维等将成为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合型人才需求呈扩大趋势。

“电网侧”为适应储能与“需求侧”相应快速发展,满足清洁能源配置要求,实现“源网荷储”全网协同调度模式,要求电力相关技能人才在人工智能、电力物联网、电力电子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无线传感网技术等方面有相关技术、技能储备,以支撑分布式、有源微网、储能等交互式设备接入,提高新能源主体抵御风险能力。同时为保障新型电力系统自愈能力及多元交互水平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持续关注配电自动化建设,深入拓展电网设备与数字基础设施融合等技术领域,确保主网坚强、配网不停电。

“负荷侧”消费者在电动汽车、家用储能、屋顶光伏等技术推广应用中,将既是以电力消费者也是以生产者身份参与到新型电力系统中,庞大的用户体量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水涨船高,相应的对新能源充电装置安装与运维、光伏电站运维、智能配电运维等职业技能有迫切要求;同时伴随碳排放及“煤油气电”能源交易市场日益成熟,电力大数据所派生出的电力相关中长期、现货交易等数字赋能增值服务也将具有广阔的市场,电力营销的内涵及外延将发生深刻变革,具有经济头脑的数字化电力人才培养将成为新的增长点。为应对新型电力系统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群人才培养的不足,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围绕新业态、新技术和新产业重新构建课程体系,逐步培养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通过构建各类、各层次专业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实现的,因此,需要探究新型电力系统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群课程体系分析框架,寻找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课程观的指导下,将课程各个构成要素进行排列组合,使其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1]。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从职业教育的本质出发,基于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指导进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群的课程体系。

近代职业技术体系是通过学徒制演变而来的,而现代职业技术体系正是学徒制的演化进阶,其根源为工作体系,授课方式采用了生产现场操作方式,课程内容包括了生产技术技能,逐渐形成了以职业岗位适应力为目标的行动体系[2]。无论是近代学徒制,还是现代的职业技术体系,由非行动性教育到行动性教育的基本要素有三个,即职业、工作与技术[3]。通过职业、工作与技术三要素构建的新型电力系统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群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上应依次遵从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1.职业性是职业要素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职业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必定要体现职业性。职业性在课程体系方面强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以满足职业需要,目的是让学生适应当前社会的工作体系,而基于工作体系的职业教育是以就业导向为本位,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职业能力为目标指向。

2.开放性是工作要素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工作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必定要体现开放性。随着职业更迭速度加快,职业周期缩短,必然带来工作过程的改变,由于工作过程是动态的过程,对于课程体系的外在表征来说是工作任务的改变。这就要求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具有足够的开放性,以更好地适应职业的发展变化。

3.实践性是技术要素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技术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必定要体现实践性。技术具有实践性,渗透于工作的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