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7章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ppt

发布:2019-05-19约1.04万字共5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概念 原则 分类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单一指标评价方法 绿色GDP 国家财富 真实储蓄率 生态足迹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多指标加权评价方法 人类发展指数HDI 常规多指标加权评价方法 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 影响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类指标系统: 状态指标表征环境物理变化或趋势,以及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用来衡量环境质量或环境状态,特别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变化。 压力指标是指表明引起环境变化的人类活动的状况;即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用来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响应指标表明人类对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用来表明社会为解决环境问题而进行的努力。 生态足迹的定义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也称“生态占用”。指特定数量人群按照某一种生活方式所消费的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商品和服务功能,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需要环境吸纳,以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来表示的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 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如: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的所需要的耕地面积,他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 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大小。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 生物生产面积类型及其均衡化处理 在生态足迹计算中,各种资源和能源消费项目被折算为耕地、草场、林地、建筑用地、化石能源土地和水域这6种生物生产面积类型。 化石能源土地是人类应该留出用于吸收CO2的土地。 均衡因子 由于这6类生物生产面积的生态生产力不同,要将这些具有不同生态生产力的生物生产面积转化为具有相同生态生产力的面积,以汇总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需要对各类生物生产面积乘以一个均衡因子。 均衡因子rk=dk/D(k=1,2,3,… 6) dk为全球第k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平均生态生产力 D为全球所有各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平均生态生产力 人均生态足迹计算 Ai=(Pi+Ii-Ei)/(Yi · N) (i=1,2,3,… m) Ai为第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生态足迹分量(hm2/人) Yi为生物生产土地生产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世界)平均产量(kg/hm2) P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生产量 Ii为第i种消费项目年进口量 Ei为第i种消费项目的年出口量, N为人口数 生态足迹的计算 EF=N·Ai =N·Σ(aai)=ΣrjAi=Σ(Ci/Pi) EF 为总的生态足迹 N 为人口数 Ai 为人均生态足迹 Ci为i 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 Pi为i 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 AAi为人均i 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 i为所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 rj为均衡因子。 生态承载力 在生态承载力的计算中,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单位面积同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的生态生产力差异很大。需要对不同类型的面积进行标准化。 产量因子Vi: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某类生物生产面积类型所代表的局地产量与世界平均产量的比值。   Ec=Aj×Rj×Vj(j=1,2,3,… 6) 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hm2/人), 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 Rj为均衡因子, Vi为产量因子。 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区域生态足迹如果超过了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 如果小于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 区域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 据统计,日本每人的生态足迹为4.3全球公顷(目前以gha为单位),远远超过日本土地、水源所具备的生产能力(0.8gha),所以日本只能利用别国资源。另外,这一面积是世界人均值(1.8gha)的2.4倍。如果都像日本人这样生活,就要准备24个地球,像美国那样要5个地球。 就世界整体而言,生态足迹已超过1980年的地球生产能力,而2001年已超过20%。主要原因是工业国的消费,1992~2002年,世界上高收入的27个国家人均生态足迹增加了8%,但中低收入国家却减少了8%。 瑞士测定了本国的生态足迹,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一样,作为反映国家政策运营情况的指标。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都采取了同样的措施。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2004地球生态报告》 为了让各个国家在占用了多少自然资源上“有账可查”,2004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2004地球生态报告》使用了“生态足迹”这一指标,并列出了一份“大脚黑名单”。 这份由WWF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完成的报告于2004年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