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DB52T 1501.17-2020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17部分:大豆花叶病毒病.docx

发布:2025-05-04约4.46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ICS65.020.01B15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1501.17—2020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

第17部分:大豆花叶病毒病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evaluationofcropresistancetodiseases

Part17:SoybeanresistancetoSoybeanMosaicVirus

2020-05-22发布2020-09-01实施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2/T1501.17—2020

I

目次

前言 I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和定义 1

4鉴定方法 2

5抗病性评价 3

附录A(资料性附录)芜菁花叶病毒病原、症状及发生流行规律 4

附录B(资料性附录)芜菁花叶病毒病原鉴定及保存方法 5

附录C(资料性附录)白菜芜菁花叶病毒病抗病性鉴定记载、评价表 8

II

DB52/T1501.17—2020

前言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分为17个部分:——第1部分:水稻抗稻瘟病;

——第2部分:水稻抗稻曲病;

——第3部分:水稻抗纹枯病;

——第4部分:小麦抗条锈病;

——第5部分:小麦抗白粉病;

——第6部分:小麦抗纹枯病;

——第7部分:马铃薯抗晚疫病;——第8部分:玉米抗丝黑穗病;——第9部分:玉米抗大斑病;

——第10部分:玉米抗小斑病;

——第11部分:玉米抗灰斑病;

——第12部分:玉米抗南方锈病;——第13部分:辣椒抗枯萎病;

——第14部分:辣椒抗炭疽病;

——第15部分:白菜抗根肿病;

——第16部分:白菜抗芜菁花叶病毒病;——第17部分: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

本部分为《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的第17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提出。

本部分由贵州省植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GZ/TC16)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贵州省植物保护研究所、贵州省油料研究所、三都县植保站、岑巩县植保站。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王莉爽、刘学辉、艾祯仙、李淳、何海永、陈小均、谭春燕、许兴亮。

DB52/T1501.17—2020

1

农作物抗病性鉴定技术规范第17部分: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MosaicVirus,SMV)鉴定方法与抗病性评价。

本部分适用于贵州区域种植的大豆品种(系)、种质资源对大豆花叶病毒抗病性的鉴定和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3114.1大豆抗病虫性鉴定技术规范第1部分:大豆抗花叶病毒病鉴定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MosaicVirus,SMV

大豆花叶病毒是马铃薯病毒属的成员之一,具有马铃薯病毒属病毒的一般特性;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植物病毒(病原、田间症状和发生规律见附录A)。

3.2

盛荚期podsperiod

大豆植株完全结荚,无花朵。3.3

田间鉴定fieldIdentification

大豆品种种植在病区的试验地,在大豆盛荚期对各个参鉴品种发病程度进行调查,经结果分析确定各个大豆品种的抗性水平。

3.4

病圃diseasenursery

在大豆病毒病常年发生较重区域选择作为大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鉴定的地块。3.5

对照品种susceptiblecontrolvariety用于衡量病害发生程度的抗、感品种。

DB52/T1501.17—2020

2

3.6

抗病性评价evaluationofdiseaseresistance

根据抗病性分级标准判别大豆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反应程度和抵抗水平。

4鉴定方法

4.1病圃设置

4.1.1田间设置

参试品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小区面积为5m2~10m2,株行距0.1m×0.4m,每一行参试品种,种一行感病品种诱发行,待大豆出苗后接种病原物(病原物的鉴定、保存及接种方法见附录B),以确保发病的均一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