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考仿真卷语文试题含解析.doc

发布:2025-05-04约3.14万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山东省济南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考仿真卷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对以下这段文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认为当肺脏周边的组织侦测到肺里氧浓度变低时,人就会打哈欠以吸入更多氧气;但是科学家们后来发现,胎儿就已经会打哈欠了。

A.肺脏不一定会侦测到氧气的不足。

B.肺脏与打哈欠未必有必然的联系。

C.人打哈欠是为了吸入更多的空气。

D.胎儿虽然不会换气但已会打哈欠。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_____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过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褚党人碎”,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此整日里_____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_____。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他的才华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提出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展”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_____。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身不由己不修边幅停止失色

B.不由自主蓬头垢面停滞失重

C.不由自主蓬头垢面停滞失色

D.身不由己不修边幅停止失重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B.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C.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D.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还有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使然。

B.还由于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C.还是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

D.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诗经》为例提出了“发愤著书”的观点。

(2)从苏轼的《石钟山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描写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两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

4、观察下面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幅漫画的内容。

(2)试阐述作者设计这幅漫画的用意。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登城北门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①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②。

(注释)①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②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陆游,字______________,号放翁。

2.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出游的地点、时令,满眼的肃杀勾起了内心无尽的愁绪。

B.颔联写诗人在北城头远望从大散关传来的烽烟,南飞的鸿雁引发了诗人对杜陵的怀念。

C.颈联通过“搔首”、“倚楼”这两个动作,表现出诗人年老体弱而怅然无奈的情绪。

D.全诗既有登临的悲秋之情,也怀有对山河兴废的叹惋,还有因身世安危而生的感慨。

3.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尾联中“非”和“犹”两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