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地球化学基础.ppt
第十三章油藏地球化学基础第二节油藏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及方法二、油藏分隔性的地球化学研究2、确定油藏内流体流动屏障的方法2.2应用色谱资料研究油层连通性Unity油田Ghazal组地层剖面图(据Hwang等,1994)第2-9号井H砂层2号井D、H砂层第31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十三章油藏地球化学基础第二节油藏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及方法二、油藏分隔性的地球化学研究2、确定油藏内流体流动屏障的方法2.3应用油田地层水成分的非均质性研究油层连通性北海某油井中RSA的87Sr/86Sr值分布剖面图(据Smalley,1995)第32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十三章油藏地球化学基础第二节油藏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及方法三、应用原油色谱指纹技术研究合采井产量贡献在油田开发生产过程中,多数油井是采用混层开采的,但在油藏动态管理中,需要知道每一个单层的出油状况,尤其是在采用一些增产措施后(如注水、注蒸汽),需要监测单层产能的变化。目前解决这个问题的作业方法是生产测井。问题的提出第33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十三章油藏地球化学基础第二节油藏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及方法三、应用原油色谱指纹技术研究合采井产量贡献问题的提出第34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十三章油藏地球化学基础第二节油藏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及方法三、应用原油色谱指纹技术研究合采井产量贡献油井产量贡献(产能贡献)是指混采井中各个单层的原油产量占这口井总的原油产量的百分数如:上砂层:中砂层:下砂层=10%:15%:75%第35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1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十三章油藏地球化学基础第一节油藏地球化学的理论基础支撑油藏地球化学的一种主要观点认为,无论在垂向上还是横向上,油藏流体(油、气、水)的成分是非均质性的。因此,油藏地球化学的中心任务是认识油藏这一非均质性的分布、起因,并将其用于油藏勘探和油气开发。第2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十三章油藏地球化学基础第一节油藏地球化学的理论基础一、油藏的充注作用人们对油藏中出现非均质性流体认识的历史,比油藏地球化学的形成、发展历史早约半个世纪(Sage和Lacey,1939)。事实上,在长期的石油地质学和油气地球化学的研究中,人们早已注意到油藏流体存在这种非均质性(Espach和Fry,1951;Schulte,1980;Slentz,1981)。目前对这种现象的地质解释主要是建立在England及其合作者的研究基础之上(Englarnd等,1987;England和Mackenzie,1989;England,1990)。第3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十三章油藏地球化学基础第一节油藏地球化学的理论基础一、油藏的充注作用1、不同演化阶段烃源岩生烃产物的组成差异不同时期生成的石油物质注入到同一储层后,依据油层中流体注入的先后顺序,其物理和化学组成存在一定差别。这种差别的大小与油藏充注的累积效应有关。这是油藏原油非均质性的物质基础。第4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十三章油藏地球化学基础第一节油藏地球化学的理论基础一、油藏的充注作用2、油田(或油藏)的充注作用模式England等人曾经阐明,二次运移可理解为两个序次的推进过程:①进入到具有最大入口半径的岩层;②进入到右图中描述的那样岩层中的可进得去的孔隙。右图就是说明当运移中的石油遇到圈闭中的储层时,石油沿大的孔隙通道进入到储层并充填在相应的孔隙空间中。第5页,共49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十三章油藏地球化学基础第一节油藏地球化学的理论基础一、油藏的充注作用2、油藏的充注作用模式油田(油藏)的充注作用过程,是和烃源岩的生烃、排烃、运移等过程紧密相关的。理想的概念模型是:形成油藏的圈闭捕获的是某烃源岩层不同生烃地质时期形成的油气。不同时期形成的油气通过运移作用延绵不断地注入到圈闭中。根据England等人(England等,1987、1990;England和Mackenzie,1989)的研究,石油最初是以枝状通过排驱压力最小的孔隙进入油藏范围内的储层的。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