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遥感垂直气象观测系统维护技术规范 第7部分:地基遥感廓线集成系统编制说明.docx
ADDINCNKISM.UserStyle《ADDINCNKISM.UserStyle地基遥感垂直气象观测系统维护技术规范第7部分:地基遥感廓线集成系统》编制说明
一、项目背景
(一)制修订团体标准的背景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斜坡过渡带,境内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多山地、丘陵,春夏两季极易引发强对流天气,冰雹、雷雨强风、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发生频率高。目前常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已远不能满足贵州观测预报需求,地基遥感垂直气象观测系统是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得到的综合廓线观测资料对研究大气垂直风场结构、垂直温度和湿度廓线,对强对流及降水天气的预报和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期间,根据贵州天气系统及其影响路径,并结合现贵州省高空观测站网布局,在毕节市七星关区、毕节市织金县、六盘水市水城区、遵义市正安县、遵义市赤水市、安顺市紫云县、黔东南州三穗县、黔东南州麻江县、贵阳市息烽县、铜仁市石阡县、黔南州三都县已建11套地基遥感垂直观测建设站点,并根据《西南地区气象观测站网布局优化方案》和《全国风廓线雷达布局方案》要求,未来还将在贵州省陆续建设14套地基遥感垂直气象观测站。地基遥感垂直气象观测站建成后,将有效提升高空观测数据质量,提高贵州省垂直观测能力,弥补测站上空三维风场、温度、湿度、液态含水量等垂直廓线监测短板,切实增强贵州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能力。
地基遥感廓线集成系统主要通过对风廓线仪、毫米波测云仪、微波辐射计、气溶胶激光观测仪(三波长)、GNSS/MET等观测设备以及其配套设施输入的数据进行管理及应用,实现探空观测产品的产品融合与数据管理,以解决当前垂直观测结果分散,不能进行统一的产品管理以及设备监控,不能结合各设备的优势进行产品融合,缺乏产品整合、数据管理、综合质控、统计分析等困难,通过地基遥感廓线集成系统实现对垂直观测产品进行更加有效的管理及应用。
(二)制修订团体标准的必要性及意义
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是综合气象观测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得到的综合廓线观测资料对研究大气垂直风场结构、垂直温度和湿度廓线,对强对流及降水天气的预报和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涉及的观测设备较多,且每个观测设备得到的观测元数据和观测产品的格式各有不同,造成当前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观测结果分散,不能进行统一的产品管理以及设备监控,不能结合各设备的优势进行产品融合,缺乏产品整合、数据管理、综合质控、统计分析等困难,故需要一个合适的集成系统将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观测结果进行融合,实现统一管理、质控、分析和上传。
地基遥感廓线集成系统结合各个探测设备的优势,在满足各个设备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开发融合产品,融合现有能够观测到的温湿度、风向风速、云高等信息,实现数据传输管理、综合质控、产品分析和监控上传等功能。因此,制定符合贵州实际的地基遥感廓线集成系统维护地方标准,不仅能够对各个设备现有产品进行有力的整合与展示,还能够更好地掌握数据的输入/输出情况,通过融合处理综合质控,让数据更加准确,满足预报需求,更能够用统一的标准对地基遥感廓线集成系统,提升维护效率,给探测站点的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该标准的制定,将填补这一技术与管理空白,为科学研究和生态保护政策实施提供可靠的观测基础,进一步推动观测站网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提升贵州生态气象观测能力。
二、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通过贵州省气象学会团体标准快速流程进行项目申报。
(二)协作单位
协作单位:贵阳市气象局、贵州省毕节市气象局、贵州省气象数据中心、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气象局、普安县气象局。
(三)主要工作过程
1.组织起草阶段:
2025年1月~2025年4月,张杰、田孟勤、沈扬迪等组成标准起草小组,收集标准编制的背景材料和有关标准编制的参考、引用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征求意见阶段:
3.审查阶段:
(四)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
主要起草单位
主要起草人员
职称/职务
任务分工
三、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国内外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情况
本标准与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序列行业标准相协调,其中1个国家标准作为规范性引用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地基遥感垂直气象观测系统维护技术规范第7部分:地基遥感廓线集成系统维护流程,能进一步推进气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可更好为气象和其他部门提供技术支撑,更好助力贵州国民经济发展。本标准一旦颁布实施,将进一步加强气象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全省各级气象主管部门应加强执行本标准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各气象台站设备建设人员单位应自觉按此标准要求进行设备维护,确保地基遥感垂直气象观测系统设备稳定运行,推动地基遥感垂直气象观测系统维护的规范化、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