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技术与应用.pptx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技术与应用冠心病介入治疗是现代心脏病学的重要里程碑。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作为一种微创手术,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核心方法。本次报告将全面介绍PCI的技术进展、临床应用及未来发展方向。作者:
介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定义是一种通过导管技术疏通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微创手术。不需开胸,只需局部麻醉。临床重要性作为冠心病治疗的关键技术,每年全球超过200万例PCI手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技术特点微创、恢复快、并发症少,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挽救生命。适用于大多数冠心病患者。
PCI的历史发展1977年AndreasGruentzig首次进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开启了PCI时代。1986年首例冠状动脉裸金属支架植入,解决了球囊扩张后的弹性回缩问题。2002年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问世,显著降低了再狭窄率。2010年后血管内影像学和功能学评估普及,促进了精准介入治疗的发展。
PCI的基本原理识别病变通过造影或内影像学发现冠脉狭窄或闭塞。评估病变严重程度和特征。建立通路导丝通过病变,为后续治疗建立通道。这是PCI成功的关键一步。扩张病变球囊扩张压开狭窄部位,恢复血管腔径。支架植入提供长期支撑力。改善血流重建畅通的冠脉血流,改善心肌灌注。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PCI的适应症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严重冠脉狭窄(70%)有心肌缺血证据影响生活质量急性冠脉综合征ST段抬高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心源性休克特殊情况无症状但有大面积缺血冠脉造影前复苏的心脏骤停高危患者术前评估心力衰竭伴有可复苏心肌
PCI的禁忌症绝对禁忌症无显著心肌缺血的轻微狭窄单支非前降支轻度狭窄且无心肌缺血证据患者拒绝接受必要的抗血小板治疗不能接受任何抗凝治疗无血运重建价值的小血管病变相对禁忌症高龄且预期寿命短的患者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急需非心脏大手术终末期肾病且无透析条件复杂左主干病变且适合CABG严重合并症导致手术风险过高
PCI术前评估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病变位置、严重程度、范围和特点。是PCI术前最基本的评估手段。心功能评估超声心动图评估心室功能和瓣膜情况。决定手术策略和预测预后。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肌标志物。评估手术安全性和基础状态。病史采集了解症状、用药史、过敏史及合并症。判断手术适应症和可能风险。
PCI手术流程概述血管穿刺选择适当入路(股动脉或桡动脉)建立通路导管插入将导管送至冠状动脉开口进行造影导丝通过导丝通过病变部位到达远端血管球囊扩张扩张狭窄部位,为支架植入做准备支架植入释放支架到位并进行后扩张优化
穿刺入路:股动脉途径优点血管直径大,适合大型器械通过适合复杂病变介入治疗术者学习曲线较短传统术式,经验丰富急诊抢救时操作便捷局限性患者需平卧时间长穿刺部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后出血风险大不适合下肢动脉严重疾病患者患者舒适度较差适用情况需使用大口径导管时上肢动脉存在异常复杂CTO病变需使用辅助循环装置桡动脉穿刺失败患者
穿刺入路:桡动脉途径常规桡动脉途径(cTRA)穿刺点位于腕关节近端2-3cm处最常用的桡动脉穿刺方式出血并发症低,患者舒适度高手术后可立即下床活动已成为当前PCI首选入路远端桡动脉途径(dTRA)穿刺点位于解剖嗅盒区域保留近端桡动脉完整性可作为重复介入的备选入路穿刺成功率略低于常规入路出血并发症进一步降低优势与挑战桡动脉痉挛是特有的挑战需要专门的导管形状左桡动脉入路对某些病变更有优势减少了术后卧床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
导管选择诊断导管用于冠状动脉造影,管腔较小。Judkins型:最常用,有左右冠专用形状Amplatz型:适合异常开口冠脉Tiger型:适合桡动脉入路Multipurpose:多用途导管选择原则:根据冠脉开口位置和角度选择。指引导管用于支持介入器械通过,管腔较大。EBU:左冠介入常用JR/AL:右冠介入常用XB:提供更强支持力IMA:乳内动脉桥介入专用选择原则:提供足够支持力,同时保持良好血流。
导丝技术常规导丝适用于简单、非复杂病变。工作长度通常180-300cm尖端负荷0.5-1.5g通过性好,易于操控如Runthrough、BMW、Fielder等CTO专用导丝处理慢性完全闭塞病变。高支撑力和穿透力尖端负荷3-12g需要特殊操作技巧如Conquest、Miracle系列分叉病变导丝便于进入侧支血管。尖端柔软可塑性好良好的跟踪性能适合复杂角度进入如Sion、FielderFC等
球囊扩张技术选择适当球囊直径应为参考血管直径的0.8-1.0倍。长度应覆盖病变两端各2-3mm。精确定位利用球囊标记放置球囊,确保完全覆盖病变部位。逐步加压从低压开始,逐步增加至额定压力,观察哑铃状消失。结果评估造影评估血管直径恢复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支架植入。
冠状动脉支架裸金属支架(B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