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件——十七世纪文学教学课件:古典主义文学.pptx
古典主义文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英王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召开国会,新国会在选举时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获胜,这届国会存在到1653年4月,长达13年,史称“长期国会”,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政变,史称“光荣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建立了土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君主立宪政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时代,因而历史界通常把1640年作为世界史的开端。
清教徒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是以宗教革命的形式出现的,它的思想体系就是清教主义,它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宗教形式。因此,它又被称为清教徒革命。对于清教徒来说,《圣经》是衡量一切的准绳,革命党人借用《圣经》来号召人民革命。清教徒主张过简朴节俭的生活,他们把剧院也当作“罪恶的娱乐”场所而加以抨击,1642年,资产阶级下令关闭伦敦剧场。清教徒精神也影响了当时的文学,英国舞台沉寂,惟一重要的诗人是弥尔顿。
法国古典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6世纪,法国是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路易十四有“太阳王”的称号,他统治的时代是君主专制鼎盛的时期,他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巩固王权。1.实行重商主义政策。2.建立绝对王权。3.划分社会等级:僧侣、贵族、平民。4.控制文学艺术,设立法兰西学士院。
法兰西学士院法兰西学士院是1634年在首相黎世留的亲自敦促和庇护下成立的,学士院的院士成了文艺界中央集权统治的代表。为了使院士的身份成为社会上作家和学者羡慕追求的对象,政府规定院士的名额固定为40名,给他们以“不朽者”的称号,非得有一个院士死后,才能由其他院士共同选举另一人来补充。这种制度一直维持至今。
法国古典主义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是近代欧美文学的第二次思潮,古典主义盛行于法国,而后在西欧各国广为流行,它是17世纪的一种主要文艺思潮。崇拜古希腊罗马文化是17世纪古典主义的突出特点,古典主义把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看作是艺术创作的理想模式,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因而被称为“古典主义”。法国古典主义是专制王权的产物并为专制王权服务。
理性主义哲学理性主义是一种片面强调理性作用的认识论学说,又称唯理论,它与经验论相对立。它是17世纪法国的主导思潮。
推崇理性主义法国思想界推崇理性主义,社会上流行的思想意识是尊重理智,皈依理性,注重系统,推崇法则。对自然科学的探讨,伦理道德的建设,都是从理性主义出发。理性主义源于古希腊,推崇理性是古希腊哲学的基本精神之一。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为了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独断性,又主张用理性来衡量世界的现象,用理性来探索宇宙的真理,这替自然科学的发展打开了大门。17世纪的法国思想界继承了这两个时代的精神,拜倒在理性之前。
理性至上文艺复兴是理性与热情相提并论。17世纪法国是重理性轻热情。路易十四建立绝对王权,意味着对一切生活领域,包括经济和精神领域的全面控制。个人的首创精神、个人自由的任何表现,都受到绝对的压制。
艺术创作提倡理性在认识论上,笛卡儿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把“理性”置于最高位置,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他说:“不管醒着还是睡着,永远只听从于理性的证明。”从理性出发,他认为艺术应该符合“明白与确切”的标准,制定严格的法规。艺术创作应提倡理性,抑制情感冲动,为理性主义美学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基础。在笛卡儿理性主义的影响下,一些文艺理论家制定出一套古典主义的文学理论和创作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