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降排水基坑涌水量计算、降水井单井出水量计算和选用.docx
附录A基坑涌水量计算
A.0.1基坑涌水量计算应根据地下水类型、补给条件、降水井的完整性,以及布井方式等因素,合理选择计算公式。
A.0.2圆形或长宽比小于20的矩形基坑,可按等效大井计算涌水量;基坑长宽比为20~50之间时,可按条形基坑计算涌水量公式;基坑长宽比大于50时,可按线状基坑计算涌水量。
A.0.3等效大井的涌水量可按表A.0.3中的公式计算。
表A.0.3等效大井涌水量计算公式
等效大井类别
公式
式中符号意义
潜水完整井
Q
——
基坑计算涌水量(m3/d);
k
——
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d);
承压水完整井
H
——
潜水含水层厚度(m);
M
——
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承压转无压完整井
s
——
设计降水深度(m);
R
——
降水影响半径(m),按4.4.3取值;
潜水非完整井
h
——
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续表A.0.3
等效大井类别
公式
式中符号意义
——
平均动水位(m);
l
——
滤管有效工作部分长度(m);
r0
——
等效大井半径(m),r0=0.565,F为井点系统的围合面积(m2)。
A.0.4条形基坑涌水量可按表A.0.4中的公式计算。
表A.0.4条形基坑涌水量计算公式
等效大井类别
公式
式中符号意义
潜水
其他符号见本规范表A.0.3
承压水完整井
A.0.5线状基坑涌水量可按表A.0.5中的公式计算。
表A.0.5线状基坑涌水量计算公式
等效大井类别
公式
式中符号意义
潜水
见本规范表A.0.3和表A.0.4
承压水完整井
附录B降水井单井出水量计算和选用
B.0.1真空井点的出水量可按1.5m3/h~2.5m3/h选用。
B.0.2喷射井点的出水量可按表B.0.2选用。
表B.0.2喷射井点设计出水量
外管
直径
(mm)
喷射管
工作水
压力(MPa)
工作水
流量(m3/d)
设计单井
出水流量(m3/d)
适用含水层渗透系数(m/d)
喷嘴
直径
(mm)
混合室
直径
(mm)
38
7
14
0.6~0.8
112.8~163.2
100.8~138.2
0.1~5.0
68
7
14
0.6~0.8
110.4~148.8
103.2~138.2
0.1~5.0
100
10
20
0.6~0.8
230.4
259.2~388.8
5.0~10.0
162
19
40
0.6~0.8
720.0
600.0~720.0
10.0~20.0
B.0.3管井的出水量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1不是圆周等距布置的一般工程的降水井,各单井的出水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承压井:
(B.0.3-1)
潜水井:
(B.0.3-2)
2按圆周等距布置的降水井系统的单井出水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承压井: (B.0.3-3)
潜水井: (B.0.3-4)
式中:q——单井出水量(m3/d);
k——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d);
M——承压含水层的厚度(m);
H——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
R——影响半径(m);
h——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rw——抽水井的半径(m);
s——抽水井的计算降深(m),计算降深应大于等于设计降深;
n——降水井点数(m);
r1,r2,···rn——各井点至基坑中心的距离(m)。
3辐射井的出水量q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承压井: (B.0.3-5)
潜水井: (B.0.3-6)
(B.0.3-7)
式中:q——辐射井的出水量(m3/d);
k——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d);
s——计算降深(m),计算降深应大于等于设计
降深;
M——承压含水层的厚度(m);
H——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
hw——井中动水位(m);
R——影响半径(m);
r0——引用半径(m);
n——辐射管根数;
L——辐射管长度(m);
A——辐射管控制面积(m2);
B.0.4在降水设计中,各单井出水量之和应大于基坑出水量,且单井出水量应小于单井出水能力。
B.0.5降水管井的单井出水能力应选择群井抽水中水位干扰影响最大的井,并应按下式确定:
(B.0.3-5)
式中:——单井设计流量;
r——过滤器半径(m);
l——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m);
k——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