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感染管理预案.docx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感染管理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本预案。本预案旨在通过建立健全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对可能发生的医院感染事件进行科学、有效的应对,最大程度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其造成的危害。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范围内发生的医院感染的预防、监测、控制和管理等工作。涵盖门诊、病房、手术室、治疗室、检验室、药房等所有医疗服务场所及相关活动。
(三)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把医院感染预防工作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从源头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科学管理:运用科学的监测、分析方法,及时发现医院感染隐患,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3.全员参与:中心全体医务人员、后勤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都应积极参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履行各自职责。
二、组织管理
(一)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
1.组成:由中心主任担任组长,分管副主任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医务科、护理部、院感科、门诊部、住院部、检验科、药剂科等主要科室负责人。
2.职责:全面领导中心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目标和制度,并组织实施与监督;定期召开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二)医院感染管理科
1.人员配备:配备具有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专职人员,负责日常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2.职责: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制定并落实中心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措施;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分析与反馈,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与处置;组织开展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和教育;对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等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检查。
(三)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1.组成:由各科室主任担任组长,护士长担任副组长,科室其他医务人员为成员。
2.职责:负责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措施;开展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测和报告;对本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和考核;监督本科室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无菌操作等工作。
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消毒隔离制度
1.环境消毒:定期对门诊、病房、治疗室等医疗场所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环境整洁。对不同区域采用相应的消毒方法,如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机等;物体表面消毒可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2.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根据医疗器械的危险程度,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高度危险性医疗器械必须进行灭菌处理,中度危险性医疗器械可采用高水平消毒,低度危险性医疗器械可采用中、低水平消毒。
3.隔离措施:对感染患者或疑似感染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根据感染的类型选择不同的隔离方式,如飞沫隔离、空气隔离、接触隔离等,防止病原体传播。
(二)手卫生管理
1.设施配备:在医疗场所配备足够数量的洗手设施,包括流动水、洗手液、干手纸或烘干机等。
2.培训与考核: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知识培训,提高手卫生意识和依从性。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确保手卫生规范得到落实。
(三)医疗废物管理
1.分类收集:将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分别装入不同颜色的专用收集袋中。
2.暂存与转运:设置专门的医疗废物暂存场所,对医疗废物进行暂时存放,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将医疗废物转运至指定的处置单位进行处理。
四、医院感染监测
(一)监测内容
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对感染病例进行分析和统计,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和流行趋势。
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定期对消毒、灭菌物品和环境进行监测,确保消毒、灭菌效果符合要求。
3.环境卫生学监测:对医疗场所的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等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评估环境卫生状况。
(二)监测方法
1.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通过日常的医疗记录和报告,收集医院感染病例信息,进行被动监测;同时,定期开展主动监测,对特定科室、特定人群或特定疾病进行专项调查。
2.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现场调查,了解情况,并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
五、医院感染暴发处置
(一)报告程序
1.科室报告:当科室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暴发时,应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科和医务科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感染病例的基本情况、感染类型、可能的感染源和传播途径等。
2.医院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核实,并向医院感染管理领导小组报告。必要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二)处置措施
1.隔离治疗患者:对感染患者或疑似感染患者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原体传播。
2.查找感染源和传播途径:组织相关人员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查找感染源和传播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