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呼吸骤停患儿的护理.pptx
心跳呼吸骤停患儿的护理
演讲人:
日期:
目
录
CATALOGUE
02
现场急救措施
01
概述
03
急救药物与设备
04
生命体征监测
05
后续护理与观察
06
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概述
01
心跳呼吸骤停的定义
心跳骤停
心脏停止跳动,无法泵送血液。
呼吸骤停
心跳呼吸骤停
呼吸暂停或无法进行有效呼吸。
心脏和呼吸同时停止,导致身体缺氧。
1
2
3
如肺炎、呼吸衰竭等。
呼吸系统疾病
如心肌梗塞、心肌炎等。
心脏疾病
01
02
03
04
如异物阻塞、喉痉挛等。
呼吸道阻塞
如电击、药物中毒、严重创伤等。
其他原因
心跳呼吸骤停的原因
挽救生命
缺氧对大脑损伤极大,及时恢复氧气供应可减轻或避免神经系统后遗症。
保护大脑
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
及时进行急救处理可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提高患者生存率。
心跳呼吸骤停是临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若不及时处理,将导致死亡。
心跳呼吸骤停的紧急处理重要性
现场急救措施
02
建立通畅气道
清理呼吸道
采用头低脚高的体位,迅速清除口、鼻、咽及气道分泌物和异物。
开放气道
可用仰头抬颏法或托下颌法开放气道,避免舌后坠或分泌物堵塞。
监测呼吸
观察患儿胸廓起伏,确认呼吸是否恢复,必要时给予进一步急救措施。
口对口吹气
适用年龄较大的患儿,操作者需深吸气后,对准患儿口部用力吹入。
人工呼吸方法
口对鼻吹气
适用年龄较小或牙关紧闭的患儿,将口唇闭合后再进行口对鼻吹气。
呼吸频率
吹气频率应与患儿的年龄和病情相适应,一般每分钟20-40次。
选择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两乳头连线中点为按压部位。
用一手掌根部紧贴患儿胸骨,另一手掌交叉重叠放在手背之上,手指交叉翘起,避免压到肋骨。
用力向下按压,深度约为胸廓厚度的1/3至1/2,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充分回弹。
按压频率应与人工呼吸配合,一般每分钟80-100次。
心脏按压技巧
按压部位
按压手法
按压深度
按压频率
急救药物与设备
03
肾上腺素
用于过敏性休克和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可激动α和β受体,增加心率和心输出量。
阿托品
主要用于治疗心动过缓、减少分泌和解除痉挛等,通过阻断乙酰胆碱受体起作用。
利多卡因
局部麻醉药和抗心律失常药,可用于治疗室性心律失常。
洛贝林
呼吸兴奋药,通过直接刺激呼吸中枢来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
常用急救药物
急救设备的使用
心肺复苏术(CPR)
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等步骤,用于恢复心跳和呼吸。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用于快速除颤,恢复正常心律,适用于心脏骤停患者。
气道管理工具
如喉罩、气管插管等,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氧气供应。
氧气疗法设备
如氧气面罩、氧气瓶等,用于提供高浓度氧气,缓解缺氧症状。
药物剂量与给药途径
药物剂量
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病情和药物种类等因素确定剂量,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
给药途径
给药速度
可采用静脉注射、气管内给药、心内注射等多种途径,根据急救情况和药物特点选择最合适的给药途径。
对于需要快速起效的药物,应采用快速给药方式,如静脉注射推注;对于需要持续发挥作用的药物,可采用静脉滴注方式。
1
2
3
生命体征监测
04
实时监测心率变化
通过心电图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为临床处理提供依据。
监测心电图变化
评估复苏效果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心电监测可以实时反映复苏效果,指导复苏操作的调整和优化。
通过心电监测,可以实时、准确地监测患儿的心率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心率过速、过缓或心律不齐等异常情况。
心电监测
血压监测
及时发现血压异常
通过血压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患儿的血压过高或过低,预防高血压或低血压的发生。
03
02
01
指导用药
血压监测可以指导临床用药,如使用升压药或降压药时,可根据血压变化调整药物剂量,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评估病情
血压是评估患儿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持续监测血压,可以了解病情的变化趋势,为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血氧饱和度监测
评估氧合情况
血氧饱和度监测可以反映患儿体内氧合情况,及时发现低氧血症,预防缺氧导致的器官损伤。
指导氧疗
通过监测血氧饱和度,可以指导氧疗的流量和浓度,确保氧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监测病情变化
血氧饱和度是评估病情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当血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时,可能提示病情恶化或呼吸暂停等危险情况。
后续护理与观察
05
恢复期护理
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监测患儿的心率、呼吸、血压等指标,确保患儿平稳度过恢复期。
营养支持
为患儿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促进康复。
休息与活动平衡
保证患儿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同时适当安排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身体功能退化。
加强患儿的皮肤、口腔、呼吸道等部位的护理,防止感染发生。
并发症预防
感染预防
密切关注患儿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意识障碍等,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