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除颤仪操作规程(2025版).docx

发布:2025-04-29约2.53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除颤仪操作规程

除颤仪是临床用于心脏电复律或纠正患者心律失常的抢救设备.心脏电复律技术通过除颤仪应用高能量脉冲电流短时间内直接或经胸壁间接作用于心脏,使全部或大部分的心肌纤维在瞬间同时除极,消除折返激动和抑制异位兴奋灶,从而转复多种快速心律失常为窦性心律的过程。

【基本结构与功能】除颤仪一般由蓄电部分、放电部分、能量显示器、心电监护仪4个部分组成。

1。蓄电部分充电时由电压变换器将15V直流低压换成脉冲高压,经过高压转换器将电压升高至7000V,最后通过高压继电器来向电容充电。也可用充电电池提供电压.

2。放电部分除颤治疗时,首先高压继电器切断充电电路,接通放电电路,使电容储存的电能经由除颤仪内部的电感、外接导线、电极板及人体构成构成的放电回路产生高压放电脉冲。放电时,在极短的时间即3.5秒内能达到最大放电300~450J。一台除颤仪附有2个体外电极板,通过导线与主机相连,电极板我呈圆形或方形,成人用电极板直径为90mm,儿童用为70mm。除颤仪主要是通过体外电极板向人体放电来实现其作用,电极同时也可监测患者心电图的改变.

3.能量显示器电复律选择的能量能在显示屏上体现。

4.心电监护仪有5个心电监护导联线。使用时按“导联选择”键选择希望观察患者的导联,观察患者的心电波形是否显示展上显示,按“心电波形波幅”键调整QRS波的波幅到适当的的高度,按“心律报警范围键将心律报警的上下限调整到合适的数值。

此外,除颤仪上还有一“同步开关,主要用于同步电复律的情况,按“同步”键时,除颤仪由R波触发放电.当仪器处于非同步状态时,放电由人工激发。

【工作原理】除颤仪按放电时间划分同步和非同步两种工作方式。

1.同步电复律复律脉冲的发放是利用心电图上R波触发同步装置,使电刺激落入心电图上R波降支或者R波起始后30毫秒左右处,即相当于心室绝对不应期中,使电击与心动周期在时间上达到步调一致,从而能够使各种室上性或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其目的在于避开心动周期的易损期。

2.非同步电复律不用同步触发装置,可随时在任何时候放电。临床上主要针对的是心室颤动和心室扑动的患者,用于转复心室颤动或扑动,此时因为心电图上已经无法区分R波,电击不可能由心电图程控触发,而只能由人工击发.非同步电复律是目前复苏成功最重要的手段。

【临床应和】

1。适应证

(1)同步电复律适应证:

1)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有症状且经药物治疗后无改善的快室率房颤;经洋地黄治疗后无改善的严重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房颤;甲状腺功能亢进控制后仍在发生的房颤;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术3~4周仍在发生的房颤;心脏瓣膜术中或者术后发生的房颤;急性发作(病史小于1年)的房颤.

2)心房扑动

3)药物治疗无效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

4)少数室上性心动过速。

(2)非同步电复律适应证;

1)心室扑动或心室颤动:发生后应立刻执行,争分夺秒。

2)心搏骤停后的“盲目除颤”:一旦发现心搏骤停,即使当时无法确认是否为心室颤动所致,均应迅速电击除颤,然后再确定其发生原因.

3)部分室性心动过速中的病例由于发生情况紧急,临床医师一时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也可以采取非同步的方法进行电击治疗。

2。禁忌证①慢性房颤。②心室率小于60次/min或者Ⅲ室房传导阻滞。③洋地黄中毒引起的房颤.④心胸比>55%,心功能极差,年龄大,病史长的患者。⑤严重水、电解质紊乱患者。⑥感染或者风湿活动未控制的患者。

3.复律能量的选择

(1)室上性心动过速:首次25~50J,如无效,可以递增至75~100J,不超过200J。

(2)心房年动:25~50J.

(3)室性心动过速和心房颤动:100~150J,不超过250J。

(4)心室颤动和心室扑动:200~360J。

(5)儿童电击能量:心房年动0.5J/kg;室上性心动过速0.25~0。5J/kg。室性心动过速1~2J/kg;心室内扑动2J/kg至5~10J/kg。

复律能量的选择,除受心律失常类型的影响外,还需考虑患者病种、心肌条件、心脏大小、心功能、病程、体重以及重复电击与否等条件.

4.复律前后的准备和处理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择期患者应该考虑以下的准备工作.

(1)先用洋地黄控制心室率,改善心功能,复律前2日停用。复律前使用药物,使其易转复以及防止复发。

(2)转复房颤前应充分口服华法林3周,复律后继续4周。复律前给一次静脉肝素.(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需要立即复律,之前也需要给予肝素一次,转复后都需要继续抗凝4周)。

(3)复律前禁食6小时以上。

(4)神志清楚的患者酌情使用镇静剂量。

(5)保持静脉通道通畅,备好各种抢救设备.

【操作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