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烧变岩型水害防治技术规范.pdf

发布:2025-04-29约5.72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烧变岩型煤矿水害防治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烧变岩型煤矿水害防治的总体要求、勘查要求、评价要求、防控要求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存在烧变岩地下水为突水水源的煤矿防治水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2719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规范

T/GRM074煤矿突水危险性评价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烧变岩burntrock

受煤层自燃火烧形成的破碎岩体。

3.2

烧变岩含水层burntrockaquifer

以烧变岩为含水介质的岩层。

3.3

烧变岩型水害burntrockwaterhazards

矿井突(涌)水水源为烧变岩含水层。

4总体要求

4.1坚持预防为主,在不损伤或减少、减轻烧变岩含水层结构损伤的条件下,控制煤矿突(涌)水灾

害。

4.2存在烧变岩型水害的矿井、盘区及工作面,采前应坚持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分类施策,确保煤

矿安全条件下,尽可能保护烧变岩含水层结构不受损伤。

5勘查要求

5.1勘查目标

查明烧变岩分布、厚度、构造、赋存地质条件以及烧变岩水文地质条件,勘查工作应按GB/T12719

执行。

5.2勘查方法

烧变岩水害勘查宜采用水文地质调查、遥感解译、电磁法、钻探、测井、抽水试验、示踪试验及测

试化验方法。

5.3勘查内容

5.3.1烧变岩分布范围

1

查明烧变岩在平面

上的边界,控制精度应小于50m,采煤工作面的烧变岩边界控制精度应小于10m。

5.3.2烧变岩厚度及其变化趋势

查明烧变岩厚度及其变化趋势,控制精度达到0.50m,编制烧变岩厚度等值线图,等厚距一般不大

于5m。

5.3.3烧变岩结构

查明烧变岩的裂隙、孔洞、孔隙发育特征,每个钻孔均应详细编录烧变岩岩心,详细描述孔隙、裂

隙、孔洞发育情况,包括定量描述,计算烧变岩的裂隙(孔隙)率。

5.3.4烧变岩构造

详细查明烧变岩底板等值线及底板岩性、隔水性等条件,分析烧变岩储水条件。

5.3.5烧变岩地下水补给来源、径流途径及排泄条件

查明烧变岩含水层的补给来源、径流条件和排泄途径,详细调查烧变岩泉的分布、泉流量,采样测

试烧变岩地下水及泉水的水质。

5.3.6烧变岩富水性

查明烧变岩的富水性,对于分布面积较大且富水性不均匀的烧变岩,划分富水性分区。

5.3.7烧变岩含水层与煤层的空间关系

查明烧变岩与煤层的空间关系,烧变岩含水层与煤层之间隔水层的厚度及变化,并进行详细描述。

5.4勘查报告填写

烧变岩水害勘查结束后,应编写勘查报告。报告包括文字说明书、附图、附表等内容。文字说明书

应有相应的插图、插表等。报告编写提纲见附录A。

6评价要求

6.1评价方法

采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或三图-双预测等方法进行突水危险性评价,可参照执行T/GRM074。

6.2危险性等级

根据评价结果,可将烧变岩为突水水源的含水层突水危险性划分为危险性极大、大、中等和小。

6.3危险性等级评价标准

6.3.1危险性极大

2

烧变岩富水性强,补给来源充沛,含水层面积超过10km,煤层开采的导水裂隙带发育到烧变岩含

水层中。

6.3.2危险性大

2

烧变岩富水性中等到强,补给来源较充沛,含水层面积5~10km,煤层开采的导水裂隙带发育到烧

变岩底界面下部岩层中,导水裂隙带发育顶界与烧变岩含水层距离不足20m。

6.3.3危险性中等

2

烧变岩富水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