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影响评价.pptx
第六章水环境影响评价6.3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3241可能产生影响的,应预测其影响;当水生生物保护对地面水环境要求高时,应分析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预测的范围、时段、内容和方法根据等级、工程与环境特性、当地环保要求确定;预测方法通用、成熟、简便,满足精确度要求;6.3.1预测原则
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三个时期;所有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期的影响,分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两种情况预测。特殊情况还应进行风险事故状态下的影响预测;根据情况确定是否预测建设期、服务期满后的影响;预测应考虑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6.3.2预测时段的确定
21在环境现状调查水质参数中选择拟预测的水质参数(一般少于现状调查涉及的水质因子);对河流,可参照水质参数排序指标选取预测因子根据环境现状、评价等级、当地环保要求确定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拟预测的水质参数(不同时期参数可以不同);36.3.3预测水质参数的筛选
水质参数排序指标(负值或越大,污染影响越大)式中ISE—水质参数排序指标;Cp—建设项目水污染物排放浓度,mg/L;Cs—水污染物评价标准限值,mg/L;Ch—评价河段的水质浓度,mg/L;Qp—废水排放量,m3/s;Qh—河水河段流量,m3/s。
数学模式法物理模型法类比分析法专业判断法6.3.4预测方法
6.3.5污染物质在河流中的混合与扩散废水排入水体后,最先发生的过程是混合稀释,混合稀释是污染物迁移的重要方式之一,混合稀释能与水体的水文特征相关。河流的稀释混合过程稀释的含义:当废水进入河流之后,便不断与河水发生混合交换作用,是保守污染物浓度沿流程逐渐降低,这一过程称为混合稀释过程。
竖向混合阶段:污染物排入河流后逐步向河水中分散,由于一般河流的深度与宽度相比较小,所以首先在深度方向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从排放口到深度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的阶段称为竖向混合阶段,同时也存在横向混合作用。01横向混合阶段:当深度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后,横向上的混合过程在持续。经过一定距离后污染物在整个横断面上达到浓度分布均匀,这一过程称为横向混合阶段。02断面充分混合后阶段:在横向混合阶段后,污染物浓度在横断面上处处相等。河水向下游流动的过程中,持久性污染物的浓度将不在变化,非持久性污染物浓度将不断减少。03(2)混合
扩散污染物质在河流中的迁移总起来可分为两类,即推流和扩散。推流也称平流、随流输移。推流是指污染物质随水质点的流动一起移到新的位置。扩散可分为分子扩散、湍流扩散、剪切流离散(弥散)和对流扩散。
分子扩散分子扩散是指物质分子的随机运动(即布朗运动)而引起的物质迁移或分散现象。当水体中污染物质浓度分布不均匀时,污染物质将会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移动。分子扩散过程服从费克第一定律。
当河流做湍流运动时,随机的湍流作用引起污染物的扩散,称为湍流扩散。湍流扩散所引起的污染物质量通量与浓度梯度成正比。湍流扩散系数比分子扩散系数大7~8个数量级。因此,在河流中污染物的迁移是以湍流为主的。2).湍流扩散
对流扩散指由于温度差或密度分层不稳定性面引起的铅直方向对流运动所伴随的污染物迁移。4).对流扩散3).剪切流离散当垂直于流动方向的横断面上流速分布不均匀或者说有流速梯度存在的流动称为剪切流。剪切流离散又称弥散,它是由于横断面上各点的实际流速不等而引起的。
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混合示意图
d-dd-d
Q混合过程段(L)排放口完全混合段背景河段河流水体中污染物的混合和扩散
污水注入点:污水排入河流的入河口1水质完全混合断面:断面上任一点的浓度和断面上的平均浓度相差5%之内,就认为完全混合。2初始浓度(背景河段)3非均匀混合段4均匀混合段污水注入点和完全混合点把一条河流分成三段5(3)几个概念
混合系数:水质完全混合断面以前,任一非均匀混合断面上参与和废水混合的河水的流量为Qi,把参与和废水混合的河水流量Qi与该断面河水流量Q的比值定义为混合系数aa=Qi/Q0≤a≤1污染带:在非均匀混合段废水排入一侧的岸边形成一条污染带。稀释比:把参与和废水混合的河水流量Qi与废水流量q的比值定义为稀释比,以n表示。n=Qi/q=aQ/q
稀释混合过程的浓度估算
污染带d-d河水Q,污染物浓度C1污染物浓度为C2废水流量为q
测定排水口至完全混合断面的距离Ln,假设混合系数与距离成正比,任一断面的混合系数按下式计算:Ln=t式中:Ln——排水口距完全混合断面的距离,mX——任一断面距废水排入口的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