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要点及附录要求》.docx
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目录及主要章节编制要求
一、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规划分析4.1规划概述4.2规划协调性分析
5.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1自然环境概况5.2资源利用现状5.3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5.4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5.5环境敏感区和重要海洋环境保护目标5.6环境影响回顾分析5.7制约因素分析
6.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6.1环境影响识别6.2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确定
7.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7.1预测情景设置7.2海洋水文动力与冲淤环境影响7.3海水水质与沉积物环境影响7.4海洋生态与鸟类影响7.5水下噪声与环境敏感区影响7.6环境风险预测与评价7.7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估
8. 规划方案综合论证和优化调整建议8.1环境合理性论证8.2环境效益论证8.3规划方案优化调整建议
9. 环境保护对策措施9.1生态保护与减缓措施9.2污染防治措施9.3环境风险防范措施9.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求
10. 环境影响跟踪评价计划
11. 公众参与
12. 评价结论附录A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目录附录B环境现状调查内容附录C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环境目标与评价指标
二、主要章节编制要求
第1章总则
13. 编制目的:明确规范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原则、内容和方法,统一技术要求,协调风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14. 适用范围:适用于海上风电场工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涵盖规划全阶段及相关环境要素。
15. 评价原则:遵循全程参与、过程互动、统筹衔接、突出重点原则,以资源合理利用、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保障为目标。
16. 编制依据:列出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规划文件及技术规范,如《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等。
17. 评价范围与时段:
◦ 范围覆盖规划空间及周边受影响区域,兼顾环境敏感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行政边界。
◦ 时段包括整个规划期,重点评价近期开发时段(如规划起始年起5年内)。
第4章规划分析
18. 规划概述:
◦ 背景与定位:说明规划编制背景、必要性、沿革、任务由来、工作过程及审批意见,明确规划目标、范围、时限及控制性指标(如开发规模、布局、时序)。
◦ 布局与方案:详述场址布局、送出路由方案、建设方式、已建/规划风电场情况,明确代表性方案或典型风电场区的选择依据及初步建设方案。
19. 协调性分析:
◦ 法规政策符合性:分析与生态环境保护法规、资源利用政策、产业政策的符合性。
◦ 规划衔接性:评估与上层位规划(如国土空间规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及同层位规划(如港口航道、养殖规划)的协调性,识别空间布局、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第5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20. 调查内容:
◦ 自然环境:海洋水文动力、地形地貌、气象气候等基础数据。
◦ 资源利用:风能、海洋空间、岛礁、海岸线、滩涂、港口航道等资源现状及开发水平。
◦ 环境质量:海水水质、沉积物、生物质量、声环境(含水下噪声)现状,采用标准指数法等进行评价。
◦ 生态状况: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特殊生境(如红树林、珊瑚礁)、鸟类及珍稀濒危物种分布与保护现状。
◦ 环境敏感区: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重要湿地等的分布、保护目标及与规划的空间关系。
21. 回顾性分析:梳理已建风电场的环境影响、环保措施效果及遗留问题,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与现有开发模式的关联性。
22. 制约因素:基于协调性分析和现状评价,明确规划实施的资源、生态、环境制约因素(如敏感区占用、水质达标压力)。
第6章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3. 影响识别:
◦ 途径与性质:识别规划实施对水文动力、水质、生态、鸟类、噪声、环境敏感区等的影响途径、范围及性质(如长期累积影响、短期扰动)。
◦ 重点要素:筛选显著受影响的资源(如岸线、海域空间)、生态(如生物多样性)、环境(如水质、噪声)要素。
24. 指标体系:
◦ 环境目标:针对敏感要素和制约因素,设定生态保护、污染防治、资源利用等具体目标(如敏感区占比控制、水质达标率)。
◦ 评价指标:构建资源利用(如单位装机容量海域面积)、生态保护(如生物多样性指数)、环境质量(如功能区达标率)、风险防控(如溢油事故风险值)等量化或半量化指标,参考附录C设定必选指标。
第7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5. 预测情景:结合规划规模、布局、时序设置多情景(如不同开发强度、选址方案),采用数值模拟、类比分析等方法预测环境影响。
26. 专项评价:
◦ 水文与冲淤:预测潮流场、潮位、冲刷/淤积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