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井工程设计.doc
PAGE
PAGE30
2004年3月29日
目录TOC\o1-3\h\z\u
1. 地质概况 1
1.1地理概况 1
1.2地质基本数据 1
1.3地层层位预测及岩性 1
1.4油气水层简述 2
1.5储层简要描述 2
2.技术指标及质量要求 3
2.1井身质量要求 3
2.2固井质量要求 3
2.3取心要求 3
2.4录取资料要求 3
3.工程设计 5
3.1井下复杂情况提示 5
3.2地层可钻性分级及地层压力预测 6
3.3井身结构 7
3.4钻井主要设备 8
3.5钻具组合 9
3.6钻头及钻井参数设计 17
3.7油气井压力控制 17
3.8取心措施及要求 24
3.9地层孔隙压力监测 25
3.10地层漏失试验 25
3.11钻井液设计 26
3.12固井设计 42
3.13各次开钻或分井段施工重点要求 53
3.14完井设计 57
3.15主要材料消耗计划 58
3.16钻井进度计划 59
4.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 60
4.1基本要求 60
4.2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60
4.3关键岗位配置要求 61
4.4健康管理要求 61
4.5安全管理要求 62
4.6环境管理要求 64
地质概况
1.1地理概况
某某位于某某,行政上隶属于某某县。该井位于温宿县城北东东约78km,乌参1井东71km,大北1井西37km。构造地表较平缓,东南部地表为植被覆盖,西北部为戈壁,地表海拔约
某某构造带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终年气候干燥,降雨量少,日照长,冬季干冷,夏季干热。风力一般4~5级,最大10~12级;气温最低-24℃,最高39℃,年降水量40~
1.2地质基本数据
1.2.3井位:
(1)井位座标:
(2)地面海拔:
(3)地理位置:
(4)构造位置:
(5)过井测线:二维地震BC00-102测线与BZ99-538测线交点处
1.2.4设计井深:6450米。
1.2.5目的层:下第三系、白垩系。
1.2.6完钻层位:白垩系。
1.2.7完钻原则:揭开白垩系巴西盖组50m无油气显示完钻。
1.2.8钻探目的:
①了解地层构造的含油气性;
②探索吐孜阿瓦特区带含油气情况;
③了解区内地层及储层发育情况,为油气勘探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④获取钻井地质资料,为该区地震速度场研究、地震地质层位标定提供依据。
1.3地层层位预测及岩性
界
系
组(群)
底界深度(m)
厚度
(m)
岩性
新生界
第四系-库车组
Q-N2K
3370
3370
第四系为厚层~巨厚层状小砾石、细砾石。
库车组上部岩性为杂色块状小砾岩、灰色含砾砂岩,下部为杂色中层状小砾岩、灰色含砾砂岩、中细砂岩与褐色泥岩略等厚互层。
上第
三系
康村组
N1-2k
4170
800
浅灰色中厚层状细、粉砂岩与浅褐色泥岩略等厚互层,底部为块状杂色砂砾岩。
吉迪克组
N1j
4950
780
第一段:蓝灰色泥岩段:褐色泥岩与粉、细砂岩不等厚互层,夹兰灰色泥岩条带。
第二段:褐色泥岩段:中厚层状粉砂岩与中厚层~巨厚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互层。底部为细砂岩、含砾细砂岩、含砾中砂岩略等厚互层。
第三段:底砂岩段:中~厚层状泥岩与中厚~厚层状粉~细砂岩略等厚互层。
下第
三系
苏维依组
(E2-3)S
6110
1160
以褐色为基调的巨厚层状泥岩、泥质粉砂岩、膏质泥岩夹薄层粉砂岩。
库姆格列
木群E1k
6280
170
上部为一套膏质泥岩夹薄层石膏、盐岩;中下部夹云岩、泥灰岩,底部为一套砂砾岩沉积;区域纵向上可分为5个岩性段:泥岩段、膏盐岩段、白云岩段、膏泥岩段、底砂岩段。
中生界
白
垩
系
K
巴什基奇
克组
K1bs
6400
120
岩性为中~厚层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夹粉砂质泥岩、泥岩。
巴西盖组
K1b
6450(▽)
50
岩性为粉、细砂岩与泥岩互层
1.4油气水层简述
预计油气层顶部井深在6260m左右,层位为下第三系底砂岩~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油气藏类型为层状边水超高压挥发性油藏。
1.5储层简要描述
该井主要储集层为下第三系底砂岩段、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根据地层发育和分布情况,结合地震资料分析,本井储层与大北地区有一定的相似性。
①下第三系底砂岩:该套储层厚度稳定,厚约20m,主要为一套粉~细砂岩,物性条件较好,储层厚度可能增厚。
②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砂岩:白垩系主要目的层为巴什基奇克组,主要岩性为粉、细砂岩,储层厚度为60m左右,物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