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健康第五课 我们的大家庭教学设计.docx
小学心理健康第五课我们的大家庭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小学心理健康第五课我们的大家庭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二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3年3月15日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在集体中与他人和谐相处。
2.提升学生的自我认知,认识到自己是大家庭中的一员,增强归属感。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和理解他人。
4.增强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学会在集体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关注他人的情绪变化。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理解“大家庭”的概念,认识到家庭和学校都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
-重点二:学习如何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意见。
-重点三: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和反馈。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同理心培养。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验他人的感受,特别是与同伴建立和谐关系时。
-难点二:情绪管理。学生可能难以在集体环境中控制自己的情绪,需要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
-难点三:解决冲突的技巧。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需要教授具体的解决策略。
-举例解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练习同理心、情绪管理和冲突解决的能力。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被误解或忽视的感受,从而理解同理心的必要性;通过情绪管理小组活动,让学生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冲突解决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解决策略并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白板或黑板
-课程平台:班级微信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信息化资源: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视频、图片、音频资料
-教学手段:角色扮演道具、小组讨论卡片、情绪管理图表
-教学材料: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播放一段温馨的家庭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感受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2.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分享自己对家庭的感受和记忆。
(二)新课导入
1.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家庭和学校,哪个地方让你感到更温暖?为什么?”
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三)探究家庭与学校的关系
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和学校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强调两者之间的联系。
2.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总结家庭和学校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四)学习如何在集体中表达自己
1.教师活动:讲解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
2.学生活动:跟随教师学习表达技巧,进行角色扮演。
(五)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
1.教师活动:介绍倾听、表达和反馈等沟通技巧,并举例说明。
2.学生活动:分组练习沟通技巧,互相反馈,提高沟通能力。
(六)培养同理心
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培养同理心。
2.学生活动:分享自己曾经体会到的同理心经历,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同理心。
(七)情绪管理
1.教师活动:讲解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介绍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
2.学生活动:学习情绪调节方法,进行情绪管理练习。
(八)解决冲突的技巧
1.教师活动:介绍解决冲突的技巧,如冷静沟通、寻求共识等。
2.学生活动:模拟冲突情境,运用所学技巧解决冲突。
(九)总结与反思
1.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家庭与学校的关系、沟通技巧、同理心、情绪管理和解决冲突的技巧。
2.学生活动: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十)课后作业
1.教师活动: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生活动: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面: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大家庭”的概念,认识到家庭和学校都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环境。
-学生学会了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尊重他人的意见。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和反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有效的沟通。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会使用情绪调节方法来管理自己的情绪。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家庭和学校有了更深的情感认同,增强了归属感。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