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单元课题2 原子结构第3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docx

发布:2025-04-23约3.47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结构第3课时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结构”的第3课时,包括原子的核式结构、原子核的组成以及核外电子的分布。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元素周期表、化学符号以及简单化学反应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加深对物质组成和变化的理解。

核心素养目标

1.发展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原子结构,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和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原子结构的重要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

3.提升科学思维,学会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发展模型建构和科学解释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熟悉了化学符号和元素周期表,对物质的组成和变化有一定的认识。此外,学生对简单的化学反应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进行基本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学生对化学学科普遍抱有好奇心和兴趣,愿意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学习新知识。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实验操作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偏好通过阅读和思考来理解抽象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原子结构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时,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运动和分布难以形成直观的认识;二是难以将原子结构的知识与之前学习的化学现象和反应联系起来;三是对于复杂的原子符号和电子排布图可能感到困惑。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教学资源

-化学实验器材:原子模型教具、电子显微镜模型、电子轨道球棒模型、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材料等。

-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

-课程平台:学校内部化学教学平台或网络学习平台。

-信息化资源:原子结构相关的动画演示视频、在线实验模拟软件、电子教材和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手段:实物演示、小组讨论、课堂提问、实验报告撰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和元素,如盐、铁、氧气等,提出问题:“这些物质都是由什么组成的?它们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样的?”

2.回顾旧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如元素周期表、原子符号等,强调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

二、新课呈现(约25分钟)

1.讲解新知:

-教师介绍原子结构的发现历程,包括汤姆森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等。

-详细讲解原子的核式结构,包括原子核的组成、电子的分布和轨道理论。

2.举例说明:

-通过展示氢原子、氧原子等简单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基本分布。

-举例说明原子在不同化学键形成过程中的结构变化,如共价键、离子键等。

3.互动探究:

-分组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会得失电子?”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实验演示:教师展示原子模型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三、巩固练习(约15分钟)

1.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小组合作完成原子结构图绘制,加深对原子结构组成的理解。

2.教师指导:

-教师巡视课堂,检查学生练习情况,对有疑问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

-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示范。

四、拓展延伸(约10分钟)

1.教师介绍原子结构在现代科学中的重要性,如半导体材料、新能源等领域。

2.提出问题,如“原子结构的认识对我们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激发学生的思考。

五、总结反思(约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原子结构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如原子的化学性质等。

教学过程结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在完成本章节的学习后,预期达到以下效果: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描述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基本组成,了解原子结构的核式模型。

-学生能够识别和解释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包括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排布。

-学生能够根据原子的电子排布预测其化学性质,如金属性、非金属性等。

2.能力提升:

-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得到增强,能够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

-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培养了精细的操作技能,提高了实验设计的思维水平。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学会了如何运用科学思维,通过推理和逻辑分析来理解抽象的科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