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工程 -Traffic Safety Engineering-1738424608692.ppt
*行驶安全来自车辆悬架、转向、制动的协调和整车设计制造,它反映了汽车的最佳动态性能。环境安全特指汽车乘员的“小环境”的安全。感觉安全可以确保驾驶员得到必需的驾驶信息。操作安全指的是优化设计驾驶员的工作条件,良好的人机互动,使驾驶操作方便。*/84第6章车辆因素与交通安全2.汽车主动安全装置(1)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lockBrakingSystem,ABS)其工作原理是将车轮的滑移率S控制在最大地面附着系数对应的滑移率SC附近,使汽车获得较高的纵向和侧向附着力,从而避免汽车在紧急制动时因车轮抱死出现制动效能下降、甩尾、转向失灵等不安全现象。装备ABS的汽车具有以下优势:1)加强对车辆控制。2)减少浮滑现象。3)特定路况下有效缩短制动距离。4)减轻轮胎磨损。*/84第6章车辆因素与交通安全(2)电子防滑转系统(Anti-SlipRegulation,ASR)ASR多为发动机输出功率和驱动轮制动综合控制型。控制器根据车轮转速传感器的信号计算驱动车轮的滑转率,如果滑转率超出目标范围,控制器再综合参考节气门开度信号、发动机转速信号、转向信号等确定控制方式,输出控制信号,将驱动车轮的滑转率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装备ASR的汽车具有如下优点:1)汽车在起步、行驶过程中可获得最佳驱动力,提高汽车的动力性。2)提高车辆行驶稳定性,改善前轮驱动汽车的方向控制能力。3)减少轮胎磨损,降低汽车燃油消耗。*/84第6章车辆因素与交通安全(3)车身电子稳定系统(ElectronicStabilityProgram,ESP)ESP是一种可以控制驱动轮,也可以控制从动轮,包含ABS及ASR的汽车防滑装置。ESP可以使车辆在各种状况下保持最佳稳定性,在转向过度或转向不足情形下效果更加明显。如图6-17所示。*/84图6-17ESP功能展示图(4)汽车自动防撞系统(装置)汽车自动防撞系统是防止汽车发生碰撞的一种智能装置。主要包括以下3个部分。1)信号采集系统:采用雷达、激光、声纳等技术自动测出本车速度、前车(或与障碍物)速度以及两车(或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2)数据处理系统:计算机芯片对两车(或与障碍物)距离以及两者的瞬时相对速度进行处理后,判断两车(或与障碍物)的安全距离,如果距离距小于安全距离,数据处理系统就会发出指令;3)执行机构:负责实施数据处理系统发来的指令,发出警报,提醒司机刹车,如司机没有执行指令,执行机构将采取措施,比如自动刹车、关闭车窗、调整座椅位置、锁死方向盘等,以免发生事故。汽车自动防撞系统(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如图6-17所示。*/84第6章车辆因素与交通安全图6-17汽车自动防撞系统(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84第6章车辆因素与交通安全(5)电子驻车制动系统(ElectricalParkBrake,EPB)是指将行车过程中临时性制动和停车后长时制动功能整合在一起,并由电子控制方式实现停车制动的技术。电子驻车制动系统比传统的拉杆式驻车装置更安全,不会因驾驶者的力度而改变制动效果,从而减轻驾驶人操作负担,提高道路行驶安全性。(6)轮胎气压监测系统(TirePressureMonitoringSystem,TPMS)轮胎气压检测报警装置通过直接测量获得实际轮胎气压信号,通过车轮速度传感器测得的车速获得轮胎振动频率及扭转弹性常数信号。轮胎气压检测报警装置主要由速度传感器、报警灯、调置开关、停车灯开关及控制单元ECU等组成。轮胎气压检测报警装置系统如图6-18所示。*/84第6章车辆因素与交通安全(7)缓速器缓速器是应用于大型车辆(货车、客车)的辅助制动装置,其作用能使质量较大的车辆平稳持续减速,以降低行车制动器的负担,避免在行车过程中长时间制动而引起制动器过热。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电磁缓速器和液力缓速器。*/84第6章车辆因素与交通安全3.辅助驾驶系统辅助驾驶系统研发的基础是安全性,能够有效地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从功能上讲,驾驶辅助系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弥补驾驶人感官不足为主的预警系统,如:碰撞预警系统、车道偏离预警系统、防瞌睡驾驶人警告系统、轮胎气压警告系统、盲角监测警告系统等;第二个阶段是弥补驾驶人决策能力和反应能力不足的辅助驾驶系统,如:碰撞避免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自动泊车系统、车道保持系统等;第三个阶段是智能驾驶系统,智能驾驶系统可以代替驾驶人进行汽车的监控,是最高层次的辅助驾驶系统。*/84第6章车辆因素与交通安全从安全角度,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辅助驾驶系统属于车辆的主动安全系统,第三阶段的辅助驾驶系统将实现“无人驾驶”。在“无人驾驶”的交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