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6 11~20各数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docx
小学611~20各数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小学611~20各数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11~20各数,培养学生的数感、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力。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发展数感,能够识别和运用11~20各数。
2.培养空间观念,通过图形操作理解数的顺序和大小。
3.增强符号意识,学会用数字符号表示11~20各数。
4.提升运算能力,学会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1~20各数的读写和顺序记忆。
难点:数的概念从10延伸到20,学生理解数的连续性和大小比较。
解决办法:
1.利用实物和教具,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数的增加和顺序。
2.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记忆数的读写。
3.设计练习题,逐步提高学生的大小比较和顺序记忆能力。
4.针对难点,采用分组讨论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小学数学》。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卡片、数轴图、11~20各数的图片等。
3.实验器材:准备计数器、小棒等辅助工具,用于直观展示数的增加。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进行互动和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展示一幅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图片,如超市购物、家庭聚会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物品数量。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图片中物品数量的表示方法,激发学生对数数的兴趣。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数数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1.介绍11~20各数的读写方法,结合实物或教具进行讲解。
2.通过数轴图展示数的顺序,帮助学生理解数的连续性。
3.讲解大小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11~20各数的大小。
4.通过实例讲解加减法运算,让学生初步了解数的运算。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并完成以下任务:
-用数字卡片表示11~20各数。
-比较两组同学完成的速度和质量。
-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解答疑问。
2.练习题讲解:展示练习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完成练习。
3.学生展示: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引导学生思考11~20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针对11~20各数的读写、大小比较和加减法运算,提问学生。
2.学生回答: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11~20各数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用11~20各数解决的实际问题。
3.教师总结:总结学生分享的经验,强调数的应用价值。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作业布置: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流程环节如下:
1.导入环节(5分钟)
2.讲授新课(20分钟)
3.巩固练习(15分钟)
4.课堂提问(5分钟)
5.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6.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7.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教学时间: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数字的起源与发展:介绍数字的起源,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到现代阿拉伯数字的传播,以及不同文化中数字的不同表示方法。
-数字的符号意义:探讨数字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数字8象征着财富,而在西方文化中,数字13可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
-数字的趣味应用:介绍数字在生活中的趣味应用,如数学游戏、智力题等,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运用能力。
2.拓展建议:
-阅读推荐:《数学的故事》或《数学之美》等书籍,这些书籍以故事的形式介绍数学的发展和应用,适合小学生阅读。
-观看视频:推荐观看科普视频,如《数学的故事》、《数学的乐趣》等,通过动画和实例讲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
-家庭作业: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家中尝试解决,如计算购物时的找零、估算家庭用电量等。
-数学活动:组织数学竞赛或数学游戏活动,如“24点游戏”、“数字接龙”等,通过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数学日记:鼓励学生记录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