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技术在农业机械电气自动控制中的应用.docx
毕业设计(论文)
PAGE
1-
毕业设计(论文)报告
题目:
PLC技术在农业机械电气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学号:
姓名:
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PLC技术在农业机械电气自动控制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业机械电气自动控制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作为自动化控制的核心技术之一,具有可靠性高、易于编程、易于维护等优点。本文针对PLC技术在农业机械电气自动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了PLC技术在农业机械电气自动控制中的优势,探讨了PLC技术在农业机械电气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实例,为我国农业机械电气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前言:农业机械电气自动控制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农业安全生产、降低劳动强度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机械电气自动控制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作为一种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具有可靠性高、易于编程、易于维护等优点,在农业机械电气自动控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分析PLC技术在农业机械电气自动控制中的应用优势,探讨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实例,为我国农业机械电气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第一章PLC技术概述
1.1PLC技术的发展历程
(1)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作为自动化控制领域的重要技术,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随着工业自动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传统的继电器控制系统逐渐暴露出其复杂、可靠性低、难以扩展等缺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于1949年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这款控制器采用电子管技术,体积庞大,但为后续PLC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20世纪60年代,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出现,PLC开始向小型化、集成化方向发展。这一时期,PLC的主要应用领域为汽车、石油化工等行业。1969年,美国德克萨斯仪器公司(TI)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集成电路PLC,标志着PLC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后,PLC技术逐渐扩展到其他行业,如食品加工、纺织、制药等。
(3)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PLC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一时期,PLC的硬件和软件技术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在硬件方面,PLC的处理器性能不断提高,存储容量和输入输出点数逐渐增加;在软件方面,PLC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工具日益丰富,使得PLC的应用更加广泛。此外,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PLC开始具备网络通信功能,为远程监控和控制提供了可能。这一时期,PLC技术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我国工业自动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PLC技术的特点与应用领域
(1)PLC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自动化控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首先,PLC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其设计采用了模块化结构,使得故障检测和维修变得简单高效。此外,PLC的抗干扰能力强,能在恶劣的环境下稳定运行,适用于各种工业现场。其次,PLC的编程灵活性高,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如梯形图、指令表、结构化文本等,便于工程师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编程。
(2)PLC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等多个行业。在工业领域,PLC广泛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物流系统、设备控制等场景。例如,在汽车制造行业,PLC用于控制焊接、喷涂、装配等工序,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农业领域,PLC技术在灌溉系统、温室环境控制、农机作业等方面得到应用,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强度。在交通领域,PLC技术在地铁、高铁、机场等交通设施中用于信号控制、自动门等,确保了交通系统的安全运行。
(3)PLC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同样不容忽视。在电力系统中,PLC用于电力设备监控、故障诊断和远程控制,提高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石油化工行业,PLC技术用于控制反应釜、输送设备等关键设备,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和安全。此外,PLC技术还在环保、环保设备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如污水处理、废气处理等,为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PLC技术的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便利。
1.3PLC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1)PLC系统主要由输入模块、输出模块、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和通信接口等组成。输入模块负责接收外部信号,如按钮、传感器等,并将这些信号转换为CPU可识别的数字信号。输出模块则将CPU处理后的数字信号转换为控制信号,驱动执行机构,如电机、阀门等。以某自动化生产线为例,输入模块可能包含多达256个输入点,输出模块则可能包含128个输出点。
(2)中央处理器(CPU)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