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系统设计.docx
1引言
车载座舱系统在电气化及智能化的发展背景下,功能越来越丰富。消费类电子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和移动平板设备的发展,给用户带来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相较于传统封闭式车载电子系统,汽车座舱系统也将会被消费类电子带来的变化所影响,如传统座舱的导航、音响娱乐、电话、灯光、空调控制等功能需求变化。传统车厂及零部件供应商被迫思考从根本上转型,如何改变座舱系统现有的封闭落后状况,顺应行业趋势发展,利用智能汽车载体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和习惯的智能座舱系统,成为行业面临的课题。
2座舱行业状况
汽车座舱的发展有三个清晰的方向,分别是汽车硬件电子化、汽车控制系统集成化和座舱环境舒适化。为推进这三个方向,座舱硬件、座舱控制系统、座舱驾驶辅助设备的不断涌现,就是智能座舱在今天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汽车“新四化”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大量相同功能的ECU重新整合,交由域控制器进行统一管理调度,汽车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迈向当前域集中式,再到未来的中央集中式电气架构,整体呈现快速演进态势。
随着整车E/E架构集中化升级,智能座舱未来会经历四个发展趋势:
●电子座舱:主要在基础技术层面,将汽车EE架构域内整合、系统分层,决定汽车新的软硬件定义方法。
●智能助理:提升车辆内部感知能力,驾驶员监控系统(DMS)、抬头显示系统(HUD)等。
●人机共驾:车内与车外感知相结合,车辆支持自主或半自主决策,主动感知需求,向人提供服务。
●第三生活空间:车辆场景生活化、丰富化(出行规划、主动订餐、自动停泊车/寻车+充电、智能内容推送、影音/游戏娱乐、自动支付等),车内体验线上/下无缝联动的空间体验。
3智能座舱系统资源
目前主流的智能座舱系统主要构成可以分为三部分:硬件(座舱芯片、电子后视镜、HUD等)、软件、多模态交互(触觉、听觉、视觉、生物识别)。
3.1智能座舱硬件
传统汽车ECU安装数量多达200,且不便控制。在集中式E/E架构趋势下,新增的域控制器集成了更多的功能。主控芯片会用到高算力、高带宽、多接口资源能力的SoC芯片,替代传统的MCU。单SoC能减少域控制器内部算力冗余,将多应用共用一套硬件设备。集中式架构SoC应用,能完成高实时性的统一交互,减少ECU硬件数量和成本等总需求,增加用户汽车体验舒适度。
电子后视镜通过车辆摄像头的视角,实时拍摄车辆外部画面,能将无损、无延迟的画面在中央后视镜显示屏真实呈现出来。相比于传统玻璃后视镜,能减少视觉盲区,提高夜间画面清晰度。目前流媒体后视镜通过车辆后置摄像头,实时拍摄车辆后方的画面;车内电子后视镜通过后视镜侧视摄像头,将感知到的外部数据,实时传输到安装在A柱和门把手间的屏幕进行显示。
HUD抬头显示仪,基本原理为将重要信息光源通过反射映照在显示板或前挡风玻璃上。驾驶员不必低头就可以看清重要汽车信息,且不遮挡视野,极大的提升了驾驶过程的行车安全和交互便利。HUD投影成像技术有三种:C-HUD将信息镜像到透明面板上;W-HUD将信息直接显示在挡风玻璃上,驾驶员看到的是虚拟图像,通常距离驾驶员的眼睛约2米;AR-HUD,具有数据融合和图像处理功能,可将图像精确地绘制到道路上向驾驶员导航。
3.2智能座舱软件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大趋势下,座舱操作系统(OperatingSystem,OS)指控制和管理计算设备的硬件和软件资源[2]的窗口,是实现传统汽车向智能化升级的关键。座舱域控制器操作系统包括QNX、Linux、Android,通过Hypervisor虚拟机模拟完整的硬件系统功能,运行在一个完全隔离环境的计算机系统中。域控制器底层OS在虚拟环境下,灵活调度CPU、内存和I/O等硬件资源,实现多操作系统在虚拟机的协调下单元整合与算力共享。
OTA远程在线升级,通过网络下载升级包对车辆自动升级。OTA分两种,SOTA:远程给汽车软件系统升级和完善,主要服务于车载信息和娱乐系统。FOTA:远程给汽车固件系统升级和完善,主要服务于自动驾驶、车身控制和动力系统。OTA是汽车在全生命周期中实现软件及功能更新的重要途径。座舱系统虚拟化后,OTA能为车机安全、软件提供漏洞补丁并导入新功能,用户可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对车辆升级。目前可OTA升级的座舱系统包含:中控屏界面、操作按钮、娱乐系统、刹车系统、油门踏板力度等。
3.3智能座舱多模态交互
多模态人机交互利用AI技术和传感器配合,完成自动驾驶辅助安全功能和提升座舱多模互动便利。交互方式有触觉、听觉、视觉、生物识别等技术特征。
触觉技术包括实体按键和屏幕触控等。座舱多屏化、大屏化使得触控范围同步在扩大,如从前排屏扩展到后排屏同步触控和异步多点触控等,这加速了车端座舱智能化的步伐,让舱内体验环境更丰富。
语音交互从过去的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