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及消毒隔离措施.docx
【推荐】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制度及消毒隔离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是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以下一系列相关制度及消毒隔离措施,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风险。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前瞻性监测,医护人员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后应在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定期到临床科室收集病例信息,进行核实和登记。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计算医院感染发病率、部位感染率、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情况等。每季度对监测结果进行反馈,向临床科室下发监测简报,内容包括各科室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针对重点部门如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室等,开展目标性监测。例如,对手术室切口感染进行监测,记录手术名称、手术时间、切口类型、是否发生感染等信息,分析影响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消毒供应中心对灭菌后物品进行抽样生物监测,每月对压力蒸汽灭菌器进行一次生物监测,采用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指示菌,监测结果合格后方可发放灭菌物品。临床科室对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浓度监测,每周一次,如含氯消毒剂应保证有效氯含量在规定范围内。对消毒后的物品和环境表面进行微生物学监测,每季度一次。如对治疗室、换药室的物体表面进行采样,检测细菌菌落总数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学部、临床科室等多部门人员组成,负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和管理。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级。临床医师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一般感染患者应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对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需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的医师开具处方。定期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点评,每季度抽取一定数量的出院病历,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适应证、用药疗程、联合用药等进行评价。对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医师进行通报批评,并督促其整改。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为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并确保防护用品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培训,包括医院感染防控知识、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新入职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定期组织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技能。建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当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采取局部处理措施,如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等。并在规定时间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根据暴露情况进行评估,指导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进行预防性用药、定期随访等。
消毒隔离措施
环境清洁与消毒
各科室制定详细的环境清洁消毒制度,明确清洁消毒的范围、方法、频次和责任人。治疗室、换药室等每天进行清洁消毒,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桌面、地面、仪器设备表面等,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病房环境定期进行清扫,保持整洁,每周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毒。对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病房,在患者出院或转科后,进行终末消毒。先对空气进行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或空气消毒机消毒;然后对物体表面和地面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污染严重的物品可采用浸泡消毒。
物品消毒与灭菌
耐热、耐湿的物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如手术器械、敷料等。对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可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等离子体灭菌等。如电子仪器、光学仪器等。对于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如体温表、压舌板等,采用高水平消毒方法,如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对污染的被服、衣物等,应单独收集,采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后再进行清洗。
隔离措施
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等。在病房设置隔离标识,明确隔离种类和注意事项。对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房时,应根据隔离种类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如接触隔离应戴手套、穿隔离衣;飞沫隔离应戴口罩、护目镜;空气隔离应戴N95口罩、穿防护服等。严格限制探视人员,必要时探视人员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医疗废物管理
各科室设置分类收集容器,将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五类,分别收集。医疗废物应使用专用包装袋或容器包装,包装袋或容器上应标明医疗废物类别、产生科室、日期等信息。医疗废物暂存点应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防止蚊蝇孳生和异味散发。医疗废物应由有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定期收集、运输和处理,做好交接记录,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