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控制)答案.docx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与控制)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建立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接受机械通气48小时后所发生的肺炎,包括撤机、拔管后48小时内出现的肺炎,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2.误吸:指在吞咽过程中,原本应进入食管的物质(如胃内容物、口腔分泌物等)误入气管和肺部,是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
3.生物被膜:是细菌附着在医疗器械(如气管导管等)或机体组织表面后,由细菌及其分泌的胞外多糖基质、纤维蛋白、脂蛋白等组成的膜样物。生物被膜可保护细菌免受机体免疫系统和抗生素的攻击,增加了感染的治疗难度。
4.集束化护理策略:是将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相互关联的护理措施集合在一起,共同实施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结局。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中,集束化护理策略包括床头抬高、口腔护理、声门下分泌物引流等措施。
5.气管插管:是将一特制气管内导管经声门置入气管的技术,这一技术能为气道通畅、机械通气、呼吸道吸引和防止误吸等提供最佳条件,但同时也增加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风险。
6.气管切开:是一种切开颈段气管前壁并插入气管套管,使患者直接经套管呼吸的急救手术。气管切开破坏了气道的正常防御机制,易导致细菌感染,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7.胃食管反流: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甚至反流至口腔和咽部,进而可能误吸入肺部。在机械通气患者中,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较高,是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见原因之一。
8.交叉感染:是指患者与患者之间、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发生的感染传播。在医院环境中,交叉感染可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几率。
9.保护性隔离:是指为避免易感者受周围环境中的微生物感染而采取的隔离措施。对于免疫力低下、机械通气的患者,保护性隔离有助于减少感染的发生,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0.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SDD):是指通过口服或灌服不吸收的抗生素,选择性清除消化道内的潜在致病微生物,而不影响厌氧菌的活性,从而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二、单选题
1.以下哪项不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常见病原菌()
A.铜绿假单胞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肺炎链球菌
D.白色念珠菌
答案:D。白色念珠菌是真菌,虽然在某些情况下也可引起肺部感染,但不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菌,常见病原菌主要为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
2.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床头应抬高()
A.15°~20°
B.20°~25°
C.30°~45°
D.45°~60°
答案:C。床头抬高30°~45°可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和误吸的发生,是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重要措施之一。
3.气管导管气囊压力应保持在()
A.15~20cmH?O
B.25~30cmH?O
C.30~35cmH?O
D.35~40cmH?O
答案:B。气管导管气囊压力保持在25~30cmH?O既能有效封闭气道,防止漏气和误吸,又可避免压力过高导致气管黏膜损伤。
4.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口腔护理的频率为()
A.每天1次
B.每天2次
C.每天3次
D.每天4次
答案:B。每天进行2次口腔护理可有效清除口腔内的细菌,减少细菌定植和误吸的机会,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5.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诊断标准()
A.机械通气48小时后出现发热
B.咳嗽、咳痰,痰液性状改变
C.胸部X线显示新的或进展性浸润阴影
D.机械通气前已存在肺部感染
答案:D。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指建立人工气道并接受机械通气48小时后所发生的肺炎,机械通气前已存在的肺部感染不属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范畴。
6.对于机械通气患者,应尽量缩短()的使用时间
A.镇静剂
B.抗生素
C.糖皮质激素
D.以上都是
答案:D。镇静剂可抑制患者的咳嗽反射和吞咽功能,增加误吸的风险;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可导致细菌耐药和二重感染;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均不利于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尽量缩短使用时间。
7.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应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一般()更换一次
A.1天
B.3天
C.7天
D.14天
答案:C。目前研究表明,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一般7天更换一次)并不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但当管路出现明显污染或破损时应及时更换。
8.以下哪种口腔护理液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较好()
A.生理盐水
B.过氧化氢溶液
C.氯己定溶液
D.碳酸氢钠溶液
答案:C。氯己定溶液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能有效减少口腔细菌定植,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效果较好。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