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过程模型.ppt
第2章软件工程过程模型;图2.1软件工程过程层次图;1、对质量的关注构成了软件工程的根基。
2、过程层是软件工程的基层。
目前流行比较广泛的软件工程过程包括有RUP过程、极限(XP)过程、敏捷软件过程(AgileS.P)等等。
3、软件工程方法涵盖了需求分析、设计、编程、测试、维护等各个环节,它给出了完成这些任务在技术上应当“如何做”的方法。
4、工具层对过程和方法提供支持,使得工程活动、管理活动得以自动、半自动的进行。例如,目前广为使用的数据库建模工具Erwin、面向对象的建模工具RationnalRose、配置管理工具等等。;2.2软件工程过程;在具体的工程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过程模型来实现上述的根本活动和保护活动。一个良好的软件工程过程应当具备如下特点:
(1)易理解性。
(2)可见性:每个过程活动都以得到明确的结果而告终,保证过程的进展对外可见。
(3)可支持性:容易得到CASE工具的支持。
(4)可接受性:比较容易被软件工程师接受和使用。
(5)可靠性:不会出现过程错误,或者出现的过程错误能够在产品出错之前被发现。
(6)健壮性:不受意外发生问题的干扰。
(7)可维护性:过程可以根据开发组织的需求的改变而改进。
(8)高效率:从给出软件规格说明起,就能够较快地完成开发而交付使用。;图2.2软件工程过程;2.3软件过程模型;图2.3问题循环解决的各个阶段;上述的问题循环解决过程可以应用于软件工程的多个不同开发级别(阶段)上,包括考虑整个系统开发的宏观阶段,开发程序构件的中间阶段,甚至是代码编制阶段,因此可以采用分级集合表示。可以定义一个模式,然后在连续的、更小的规模上递归地应用它,这样来提供一个关于过程的理想化的视图。问题循环解决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又包含一个相同的问题循环解决过程,如图2.4所示。;图2.4问题循环解决阶段中的阶段;在软件工程实践中,以下过程模型比较流行:
瀑布模型、原型模型、快速应用开发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形式化方法模型、RUP〔RationalUnifiedProcess〕模型、敏捷过程模型、构件组装模型、并发开发模型等等。
过程模型的共性:
一般??包含“定义〔或方案〕”、“开发”和“维护”3类活动。定义活动主要弄清软件“做什么”;开发活动集中解决让软件“怎么做”;维护活动那么聚集于软件的“修改”,即“What-How-Change”。;2.4瀑布模型〔Waterfallmodel〕;图2.5软件生存周期的瀑布模型;瀑布模型软件开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阶段间的顺序性和依赖性
顺序性是指:只有等前一阶段的工作完成以后,后一
阶段的工作才能开始;前一阶段的输出文档,就是后一
阶段的输入文档。依赖性又同时说明了,只有前一阶段
有正确的输出时,后一阶段才可能有正确的结果。;2.推迟实现的观点
过早地考虑程序的实现,常常导致大量返工,有时甚
至给开发人员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瀑布模型在编码以前安排了分析阶段和设计阶段,并
且明确宣布,这两个阶段都只考虑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
不涉及软件的物理实现。
把逻辑设计与物理设计清楚地划分开来,尽可能推
迟程序的物理实现,这是瀑布型软件开发的一条重要的
指导思想。;3.质量保证的观点
为了保证质量,瀑布型软件开发在各个阶段坚持了两
个重要的做法:
〔1〕每一阶段都要完成规定的文档。没有完成文档,
就认为没有完成该阶段的任务。
〔2〕每一阶段都要对完成的文档进行复审,以便尽早
发现问题,消除隐患。;瀑布模型所带来的问题:
1、不适应需求经常发生变更的环境:在工程的开发过程中,变更可能会引起混乱。所以,有人形象地把采用线性模型进行商业软件工程称之为“在沙滩上盖楼房”。
2、瀑布模型也经常不能接受工程开始阶段自然存在的不确定性:在采用线性顺序模型的时候,用户只有到工程的开发晚期才能够得到程序的可运行版本。大的错误如果到这时才被发现,那么造成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3、线性顺序模型每一步的工作都必须以前一阶段的输出为输入,这种特征会导致工作中发生“阻塞”状态。;虽然存在着上述的种种问题,但是线性顺序模型仍然有其值得肯定之处。
1、它提供了一个模板,使得分析、设计、编码、测试与维护工作可以在该模板的指导下有序地展开,防止了软件开发、维护过程中的随意状态。
2、对于需求确定、变更相对较少的工程,线性顺序模型仍然是一种可以考虑采取的过程模型。采用这种模型,曾经成功地进行过许多大型软件工程的开发。;图2.6原型模型;2.5原型模型;特点
快速开发工具
循环
低本钱
种类
渐进型
抛弃型;使用原型模型必须有两个前提: